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访台湾学者欧丽娟:用中华传统文化照亮现代心灵

2017年09月03日 19: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9月3日电 题:专访台湾学者欧丽娟:用中华传统文化照亮现代心灵

  中新社记者 张晓曦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很深厚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现在不少浮躁、茫然的人们找到支点,帮助他们更宏大地了解存在的意义,而不只是漂浮在眼前的某个时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欧丽娟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近日,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欧丽娟在北京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专访,谈及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等话题。图为9月2日欧丽娟在北京大学。<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张晓曦 摄
近日,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欧丽娟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谈及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等话题。图为9月2日欧丽娟在北京大学。中新社记者 张晓曦 摄

  9月2日,欧丽娟首次来到北京大学,进行了2小时、题为“一梦红楼二百秋——《红楼梦》我们该怎么读?”的演讲,上百位年轻学子参加活动,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

  欧丽娟因台湾大学在网上开设的《红楼梦》公开课被大陆不少“红迷”、文学爱好者所熟知。《红楼梦》公开课常年占据大陆优酷、网易等网站热门节目榜,欧丽娟也因其“不笑,不哭,也不痛骂,而只是理解”的解读风格,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当我的课程对不少网友、尤其是大陆的年轻人产生帮助,这让我受宠若惊,他们的回馈也让我非常感动、感恩。”在欧丽娟看来,课程的分享,不只是学术的交流,更是讲解人性,为人们提供本质的支持和关怀。

近日,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欧丽娟在北京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专访,谈及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等话题。图为9月2日欧丽娟在北京大学进行“一梦红楼二百秋——《红楼梦》我们该怎么读?”演讲的现场。<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张晓曦 摄
近日,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欧丽娟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谈及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等话题。图为9月2日欧丽娟在北京大学进行“一梦红楼二百秋——《红楼梦》我们该怎么读?”演讲的现场。中新社记者 张晓曦 摄

  “‘学术即人格’,”欧丽娟说,“我做人和讲课也是这样,会有一些对人性的思考分享给别人,包括面对困难要做出怎样的努力等,我想这也是人文科学的本质。”

  欧丽娟认为,自己的研究领域《红楼梦》、唐诗等都是中华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学,这些作品让她了解人性,看到生命中更美好的风景,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深厚的力量。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一定要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才有更大的力量往前走,举世皆然。”欧丽娟说,中华民族经历过巨大的历史变革,传统文化、文学曾一度被断裂、忽视,但一个民族文化要走得远、走得长,一定要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找到方向。如今在物质上已有足够之力,恰好是重新挖掘传统、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契机。

  “我发现,大陆有一批年轻人在很努力、很用功地做事、寻求自身的成长,台湾的年轻人也有一些喜欢我的课程,认为会得到心灵上的支持。”欧丽娟说,希望贡献像《红楼梦》公开课这样的课程,“给这些希望前进的年轻人”。

  在解读《红楼梦》等作品时,欧丽娟常会用到西方的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帮助她严谨、理性、客观地看问题。“但这是有主次之分的。”她强调,“在用西方理论去解读的同时,一定要立足于传统的文本、内容,只有在对原本的内容有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才能使用更合适的理论工具。”

  谈及台当局可能将修改高中课纲、减少文言文比例一事,欧丽娟表示,台湾有很好的中华传统文化根基,文言文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精致文化的代表。她认为,一个社会只有拥有精致的语言,才会有精致的思想,文言文就属于这种精致语言。如果高中课纲中的文言文比例减少,是不利于文化向深化、精致化方向发展的。“失去这样一个宝藏,我认为是很可惜的。”(完)

【编辑:翟璐】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