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瑜三叔宋扬昭 九十载风雨人生路(组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宋楚瑜三叔宋扬昭 九十载风雨人生路(组图)
2009年02月28日 14:13 来源:重庆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5年宋扬昭老人携家人与宋楚瑜夫妇在湖南老家会面(资料图片)
九十高龄的宋扬昭老人
28岁时的宋扬昭(资料图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从1937年踏上朝天门,到一生扎根山城,耄耋之年的黄埔老兵、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三叔——宋扬昭老人,大半辈子的时光,都留在重庆这座英雄的山水之城。

  2月22日,宋老度过了自己90岁寿辰,宋楚瑜专门从台湾寄来家信和贺礼。“以前最想抗日杀敌,现在只盼两岸统一!”昨日,记者走进宋老的家,听他讲那过去的故事……

  17岁考入黄埔

  宋扬昭老人是黄埔军校第15期学员。1937年,在长沙考入黄埔军校时,他才17岁,血气方刚。

  宋老说,黄埔军校从长沙考点数百报考青年中选定50多人,自己要感谢“担保人”——他的大哥、宋楚瑜之父宋扬晖。当时,宋扬晖已在国民党军中任要职。“没有他担保,部队还怕我把配发的枪支、军服拐跑了,造成损失哩!”

  不久,这50多名新学员辗转武汉,过三峡赴重庆。途经蛇山时,日军轰炸机呼啸而过,大家齐齐趴下。“幸好军装还没发下来,不然日军发现后投弹,我们就‘出师未捷身先死’了!”当时,校友们无不咬牙切齿,恨不得明天就冲上前线战斗。

  抵达朝天门后,他们换上军装,开始了军校军训第一课:10天内,从重庆徒步行军到成都校区报到。宋老说,途中有次宿营,就在璧山城隍庙戏台上。

  在成都校区,来自全国各地的第15期黄埔学员1500多人全部集结。通过3个月基础训练,学员分科: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车驾和通讯。宋扬昭进入工兵科,主攻三大任务:筑城、爆破和架桥。

  黄埔教官的训话,令宋老铭记终生:“军人的使命和责任,就是为国家效劳、为百姓而生;保家卫国,拼死不后退!”而校场门外高挂着一副门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不要进来”,更时刻敲打着他们的爱国心。

  选择留在重庆

  1940年,黄埔生涯结束,同期校友大半奔赴前线,宋扬昭奉命留守后方,被分配至宪兵13团第7连任排长,少尉军衔;后来,他又被派往桂林陆军大学参谋部补习班进修。

  1943年,进修结束,宋扬昭赴九龙任缉私队队长半年后,被调回昆明宪兵司令部。他申请学以致用:上前线任军事参谋,憾未如愿;后调至重庆宪兵19团任职——未能赴抗日前线杀敌,成了宋老毕生的遗憾;但他自此扎根重庆,与楚瑜家人在山城相处了4年。

  那时,宋扬昭每周都要到南纪门,看望嫂子和侄子宋楚瑜。“楚瑜总叫我‘宪兵叔叔’,每次都扭着要我带他出去耍。”宋老说,他带楚瑜去过朝天门和较场口,因为那里最热闹;楚瑜喜欢在朝天门和十八梯跳上跳下,数梯坎。

  宋老说,当时生活不易,楚瑜的母亲是和邻居搭伙吃饭,每家出两道菜吃集体伙食,能吃上土豆、白菜就不错了;但小楚瑜从不挑食,大家过得很和睦。

  解放战争打响后,陪都国民党官员大都带着家眷撤至台湾,其中包括时任国民党国防部四厅副厅长的大哥宋扬晖。1949年,曾有专车来接宋扬昭一家。由于前妻怀有身孕,宋扬昭选择留下。

  “由于身份特殊,解放军进城前,我携家眷一起逃到青木关,在一保长家‘躲难’半个月。”宋老回忆,直到后来确认“只要摘下军帽上的国民党党徽,新政府一律不予追究”,他和家人才放心回城。后来,宋老还积极响应新政府军代表宣布的“量才录用”政策,进入了磁器口公安学校学习。

  3个月培训后,宋扬昭的身份“华丽转身”: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户籍民警。宋老记得:他当时在九龙坡派出所任职,所长叫冯占星,政治干部叫王志国;后者常找他谈话,鼓励他不要背思想包袱,要放开手脚为人民做事……

  “我管的地段叫万家台,有百多号人;每天工作就是走街串巷,调解邻里矛盾。”宋老说,那时,大家都叫他“宋户籍”。

  曾靠雕刻生存

  但仅仅当了半年户籍,宋扬昭便因“政审不过关”被辞退。

  从此,宋家生活再生坎坷:前妻诞下楚强、楚雄后,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离开宋家。生活重担,全压在宋扬昭一个人肩头。

  “不怨天不尤人,一切只能靠自己。”年幼时,宋扬昭学过一门手艺:雕刻印章。为了生存,他重新操起20年没摸过的刻刀;不忍尚未断奶的次子楚雄随自己吃苦,他含泪将楚雄抱养给一范姓人家。

  此后,独自带着长子,宋扬昭在原山城宽银幕电影院附近租下一间房屋,制作了一个小箱柜,每天将箱柜搬到现富安百货大楼对面的路边,吆喝生意。

  老人说,自己半路出家,手艺生疏,只能用刀慢慢戳;好在周边同行心好,同情他的困境,闲暇时便传他技艺,还把一些生意给他,让他赚钱养家;他也把自己的行书功底教与同行,大家一起发展。

  就这样,宋扬昭独力支撑起家庭在风雨中前行。老人把这段经历比喻为“没有退路的战争”。但其中的艰辛和酸楚,只有他坚强承受:长子楚强结婚娶妻,宋老却由于“成分”问题,不能在婚宴上露面……

  如今深居简出

  而被抱养送人的次子楚雄,也渐渐长大。1974年,范家二老辞世,楚雄无意中听人说起生父尚在人世。他百感交集,专门从下乡插队的武隆返城寻父,想认祖归宗。

  那次见面,彼此陌生的父子相拥而泣,心如刀割。尤其是父亲宋扬昭,当初送走儿子就身不由己、心怀愧疚;如今,儿子前来相认,他依然不敢点头——因正值文革,他不愿儿子受牵连。就这样,父子虽然重逢,却未能相认。

  1981年,定居美国的六弟宋扬淳率团来大陆访问,开启了寻亲之旅。外事人员历经2个月努力,终于在重庆找到宋扬昭。宋老一家这才和失散多年的海外亲人再续亲情。

  1982年,扬淳来渝与三哥一家团聚,提出让楚雄“归宗还姓”;相关部门积极落实,楚雄终于回到宋家。同年,宋老不仅有了孙辈,还新找了老伴安度晚年。

  “六弟扬淳先后13次来渝看我,他是我们和台湾亲人沟通的纽带。”宋老说,六弟每次离渝后都会飞赴台湾,把他的近况转告台湾亲人,并把大陆对台政策讲给亲人听。

  2005年,宋楚瑜回乡祭祖。宋老一家与楚瑜在故乡湖南湘潭重逢。他要求侄子“不忘根本”,努力“推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让两岸亲人不再分离”。

  如今,宋老和老伴住在渝中区桂花园,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平日常和邻里老人打打麻将、晒晒太阳;每年黄埔军校纪念日,他们这些黄埔老兵或黄埔后人,就会在通远门城墙上的黄埔餐厅聚会叙旧。

  百川归海,人脉寻根!渝台两地有着割舍不断的情谊和渊源。宋老说,自己有幸见证了海峡两岸的一个个历史时刻:“大三通”,“渝台直航”——台湾,并不遥远;亲情,就在身边……

  90岁寿辰时,宋老许下心愿: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希望侄子楚瑜能在离开重庆60年后,重新回到出生地,走一走,看一看,和亲人再度相拥诉乡愁……

  记者 朱昕勤 文 冉文 摄

【编辑:张中江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