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内马拉松选手大多不专业 跑步文化尚需培养

2012年11月28日 15:26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3万份保单、30万短信、最后5公里每50米一个监控站……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事组委会,为了保障赛事安全,正全副武装。然而,参赛选手自己,是否也已全副武装好了?

  当广马频发事故、北马千人接受医疗救助,沪上专业长跑人士指出,“各地正形成举办马拉松热,但普通民众的长跑文化刚处于起步阶段,不少人系统训练不够、安全参赛意识不足。”

  选手意识很重要

  “我们看到出事男孩子躺在地上照片时,都惊呆了。他穿得实在太不专业了,一条卡其色工装裤和一双帆布鞋……”参加过多项国际赛事的高小姐和同事议论道。

  上海体质研究与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刘欣指出,其实,出事较多的,反而是一些参与5公里、10公里的健身跑者,他们经验不足、训练不够,临近终点时,在加油声中可能还会冲刺。

  上周在杭州举行的马拉松赛上,高小姐发现,一群健身跑者并排手拉手走到终点,“这很危险,会阻挡其他选手。因为跑步最安全的是匀速跑,这样一来,其他选手不得不停下来绕道,会产生速度落差。”

  马拉松在不少国家已经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而在国内还刚起步,因此,许多路跑者并未参加过一些系统培训。

  国外救助并不多

  本届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在半程的17公里处(赛程21公里)、全程的37公里处(赛程42.195公里)开始设立监控点,从这两个点开始,每隔50米设立一个站,由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医疗救护志愿者、普通志愿者和裁判守候,配合医疗救护。

  程旸参加过一项越野马拉松赛事,“尤其是夜里在山里跑的时候,就顶个头灯,周围也没同伴,但我也没见有很多收容车。”在火奴鲁鲁马拉松赛上,程旸还见到,一般收容车就设在半程全程之间,“我朋友参加北京马拉松,仅半程就见到10辆收容车。”

  高小姐在名古屋马拉松赛上看到,全程仅几辆大巴车,以收容半路退出的选手。“即便有人抽筋,只要不是太严重的,他们都会很熟练地自己做拉伸,不需要接受医疗救助。”

  国外的医疗救助,主要是针对那些抽筋抽到不行的参赛者,或者是帮助治疗一些跌打皮外伤。刘欣指出,“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哪怕是平日里正常走路、工作,都有潜在发病可能。一旦发病,再等待医疗救助的话,往往已经于事无补。”

  说到底,参加马拉松赛之前,选手首先要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究竟是否适合参赛?“首先,医生的检查报告很重要。其次,国外参赛者一般都有一定的长跑基础才会报名参赛,这是大家默认的。”程旸说。

  跑步文化需培养

  国际上,几项最著名的马拉松赛事,对网站做常年的更新。在训练这一块,做详细介绍,主要分三个方面:训练计划、赛前身体检查以及赛中医疗救助。组委会既尽到了提供足够信息的义务,参赛者也意识到参加马拉松是一项自觉行为。伦敦马拉松赛的官网上,还有一个成熟的马拉松跑者社区和论坛,供大家交流经验。

  在波士顿马拉松赛的官网上,则着重介绍了比赛过程中的医疗救助点。对医疗救助的形式、布置方位做详细介绍,以便于参赛者在比赛过程中,能及时找到提供帮助的工作人员。而在柏林马拉松赛官网上,每一周都会有更新的参赛小贴士。根据不同进度的备战,对训练和参赛过程答疑解惑,包括身体检查、合理饮食等。

  通常,国际参赛者都会常年关注官网,从中获得有益信息。而在国内,除了专业参赛者外,不少健身跑爱好者只是近几年开始接触长跑文化,没有参加过跑步俱乐部、也没有上网寻求专业知识的习惯。因此,在备战马拉松赛事的过程中,经验有所欠缺。“有那么多人参赛是好事,但长跑文化的培养,的确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上两位长跑者和他们的同伴们都这么认为。

  (陶邢莹)

【编辑:于晓】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