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市区外国人建起天山社区篮球队

2013年08月19日 15:50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沈佳灵 关 尹

■ 彼得给孩子做示范动作 关尹 摄

  “屈膝、蹬腿、起跳、手腕用力、直线投篮……”

  清晨,天山中学篮球场上,美国人彼得被一群中国孩子围着演示投篮动作。他会讲流利的普通话,投篮姿势也非常标准。如果你不走近仔细瞧一瞧,很有可能会误认为那是一名中学体育老师。

  十年前彼得从美国来到中国,六年前定居在上海从事管理培训工作。出人意料,这名事业有成的“新上海人”,还兼职社区的篮球教练,跟他学篮球的大都是附近小区的孩子。

  全家热爱

  45岁的彼得有四个子女,两儿两女,子女都遗传父亲,从小喜欢篮球运动。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篮球平台,彼得一直充当着他们的篮球启蒙老师。

  不但彼得是个篮球迷,他的孩子也对NBA球星崇拜到不行。记者第一次遇见彼得是在8月8日全民健身日的东华大学体育馆内,彼得担任社区球队的领队,带着他的两个儿子与社区的孩子们,只为来见一眼全民健身日特邀嘉宾NBA球星哈里森·巴恩斯。

  “太棒了,小家伙们和我都很幸运,我们与哈里森·巴恩斯一起合了影,同NBA偶像合影的机会可不多见。” 彼得对于当天的收获很满意,平时彼得讲普通话时语速不快,一谈到篮球,话匣子就滔滔不绝了。

  “谁能想到小小一个篮球,竟然要同时考验速度、力量和技巧三个方面,真是乐趣无穷。” 彼得对于自己的篮球技术很自信,“我高中时期还是校篮球队的得分后卫,工作后接触篮球的机会变少了。没想到搬来上海后,却当上了篮球教练。”

  “我现在很适应上海的生活,现在我也算一个新上海人了。”彼得说话很有趣,时不时地在普通话里夹几句“侬好、再会”之类的上海话。“原来全民健身日那天科比也来上海啦?我的消息不灵通呀。”

  拉起队伍

  彼得的篮球教练经历与他的孩子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当篮球教练还是在美国,那时8岁的大女儿莎拉和7岁的小女儿伊丽莎白经常与社区里孩子一起玩篮球。孩子们聚在一起把篮球丢来丢去瞎折腾,根本不懂篮球技巧,在一旁的彼得实在看不下去,便义不容辞地充当了球队的教练。

  刚来上海的时候,彼得发现上海的户外运动并没有像美国那么多,组织运动也没像在美国那样容易,这让彼得的两个儿子保罗和卢克有一阵子不适应。于是,彼得萌生了为小区居民组建一支篮球队的想法。

  “上海人真的很热情、很热心。”把想法变为现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彼得的“天山快乐篮球队”组建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小区的居委会很支持我的想法,为球队的建立提供了许多帮助,家长们见孩子有了自己的篮球队,也纷纷当了志愿者,做起后勤保障工作,附近的天山中学也免费提供篮球场地给球队训练,我轻松多了。”

  教育手段

  在中国,学子们都要经历小学、初中、高中的十几年寒窗苦读,走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才能跻身上大学,而彼得的四个孩子则幸运很多。“我的孩子都是自学成才的,我太太在家教他们学习,等到了法定年龄,送他们回到美国参加SAT考试。”对于自学成果,彼得很有自信,“我的大女儿莎拉今年参加了SAT考试,被美国奥本大学录取,并且获得了奖学金,虽然女儿不在身边有些寂寞,但我更希望给她一个能由自己规划的未来。”

  “中国的孩子普遍接触篮球的时间较晚,一般要到上学时才能接触到篮球,而美国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和社区的孩子打篮球了。”彼得觉得,中美青少年的篮球差异在于接触时间不同,“篮球也是孩子的导师,只有团队合作与永不言弃才能成功,在球场上的孩子很容易变为朋友。”

  “我教孩子们打球,不是为了让他们以后去当运动员。”彼得说,“只是希望他们能在篮球运动中得到快乐,这就足够了。”

  实 习 生 沈佳灵  

【编辑:王牧青】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