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全运会菜鸟记者:战胜挫折才是成长 上生动一课

2013年09月25日 17:47 来源:中国体育报 参与互动(0)

  袁雪婧与十二运会吉祥物宁宁合影

  “很有挫折感。”要问第一次经历全运会最大的感受,这是我的回答。作为一个采访大型综合性赛事的“菜鸟”记者,辽宁全运会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在沈阳的16天时间里,我采访过跳水、举重等项目,每个赛场采访模式各不相同。跳水由于场地限制,没有在场馆设置混合采访区,只有负责转播的央视能获得在池边采访的机会,其他媒体只能等到颁奖仪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进行群访。这样的好处是秩序比较井然,大家在赛后都在发布大厅等候即可,那里有桌椅,提问也可以比较圆满地实现。缺点是不能第一时间获知运动员的内心感受,要知道很多激情澎湃的获奖感言等到发布会时,已经消耗掉大半了。举重赛场却是另一番景象,颁奖仪式结束后,运动员会走过迂回的挡板隔出的混采区,混采区的先后顺序是从央视的独家采访到其他媒体的群访,赛后不再增开发布会。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能直观见证运动员赛后的心理感受,不管是欢笑还是泪水,都能马上捕捉。弊端是秩序混乱,最多时十几家群访媒体挤在挡板后,话筒、手机、录音笔齐刷刷地伸向被访者,加之赛场嘈杂的背景音乐,如果被挤在别人身后很可能根本听不清、录不到任何有价值的语音。

  再说说我的挫折感从何而来。跳水是我在全运会才首次接触的项目,按说应该很有挫折感,因为我对项目和运动员都不够了解。结果恰恰相反。在新闻发布会上,我可以听清所有媒体的提问和运动员的回答,发布会后还可以和部分地方媒体一起小范围“包住”运动员,继续补充提问些“私家”内容,这样就不容易遗漏新闻,所以我并没有遭遇太大困难。举重是我日常就负责报道的项目,理应没有采访难度,却给我带来很大挫折感。首先,因为运动员在混采区和记者们隔着挡板,“包围”战术不能奏效,运动员会一边走一边接受采访,走到运动员通道处记者就会被挡住不能前行,很多问题没问出口就被迫“咽”了回去。其次,本届全运会诞生了很多此前甚少入选国家队的“黑马”,他们分散在各自的地方队集训,很难在赛前就积累他们更详实的资料,于是我这个“随队记者”也并不比其他人灵光了,对新人的报道集中在“获奖感受”这样的表层,无法深入展开。

  每次全运会,都有大批新秀一鸣惊人,也有不少名将折戟沙场。举重赛场同样如此,有的运动员因为赛前受伤影响了训练水平,有的因为背负太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发挥失常,他们中很多是我私下的好朋友。就如同我这充满挫折感的“第一次”采访大赛,我们都需要反思,自己的日常积累和应变能力是否有所欠缺,我们距离最好的自己还有多少上升的空间。

  有人说挫折也是成长,其实这句话并不正确。准确来说,战胜挫折才是成长。期待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共同战胜挫折,收获成长,为更好的明天努力打拼。

【编辑:王牧青】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