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足协“打假”有心无力 假球正由显性转为隐性

2013年10月22日 13:55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内情

  假球正由显性转为隐性

  中国足协在判定“假球、默契球”的问题上有心无力。除了因自身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外,还与部分客观条件变化有关。类似当年足球贪腐案中球员、教练、官员受人指使踢默契球的“显性造假”方式渐渐向以暗示为主“隐性造假”方式转化。

  当泰达备受怀疑时,怀疑者及中国足协却不能理直气壮地站出来指认造假者。对此国内足球界有关人士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指责与怀疑需确凿证据作支撑,遗憾的是,无论辽足与泰达的比赛还是最近泰达与中能及亚泰的两场比赛,足协和各界都没有证据证实‘默契球’的存在。这一方面源于司法介入有难度,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足球造假的表现形式正在由显性转向隐性。”

  足球系列贪腐案于去年审结完毕,假球案中大多以运动员、教练员、官员得到明确的指示作假为特征。而据足球圈内人士透露,“打假球”的方式现如今并不如以往那般直接。比如,某一球队在夺冠无望、保级无忧的情况下,突然接到俱乐部“停发或暂时停发奖金”的通知,队员对比赛重视程度降低甚至消极比赛自然心知肚明;还有就是比赛双方之间并未明确“合作”,但其中一方却在未受对方请托的情况下保存实力,有圈内人表示“这便是为之后有需要的时候讨回人情做出的铺垫。”此外,一位浸淫足球界多年的专业人士还讲过这样一个例子,国内某低级别联赛的一支强队在升级的关键战中踢得毫无进取心,一位队员赛后坦言,如果在原地踏步至少可以确保多拿赢球奖,升级后面对更强对手赢球奖很难领,还是“好死不如赖活”。文/本报记者 肖赧

【编辑:金鹏飞】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