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花甲老人跑步40余年 立志3年完成世界十大马拉松

2014年04月01日 14:51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他年逾花甲,却有着一颗年轻的心;他坚持跑步40余年,是集全运会、亚运会与奥运会于一身的“大满贯”火炬手;他曾连续11年获得北京市海淀区元旦越野长跑比赛冠军,连续10年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最好成绩2小时34分……如今,他开始跑向全世界,力争在3年内完成世界十大马拉松赛,他叫李战哲,是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的退休干部。昨天,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位“长跑达人”,听他讲述自己的跑步人生。

  越跑越爱跑

  谈起与长跑结缘,李战哲说,这事要追溯到他16岁时的1969年。那时,李战哲入伍后在空军雷达部队服役,驻地在江苏省的一座山上。山上条件艰苦,海拔几百米的山路,每天要来回多趟,这让他的腿部力量得到很好锻炼。后来,连队开运动会,李战哲参加长跑比赛拿到了第七名。再后来,南京军区空军田径运动会上,他又获得了1500米与800米第一名,还受到了部队的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让李战哲爱上了长跑这项看起来有些枯燥的运动。

  复员之后,李战哲回到了北京。从1977年冬天开始,他每年都会参加海淀区的元旦越野长跑大赛,并连续11年获得了这项比赛的冠军。1983年,他作为业余长跑爱好者代表北京参加了第五届全运会马拉松赛。1988年,李战哲代表北京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越野赛并取得第五名。

  李战哲越跑越爱跑,越跑越“出名”,无论是比赛还是其他活动,只要和跑步有关联,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李战哲除了参加马拉松比赛,还是全运火炬传递的火炬手。1990年第11届亚运会,他也是火炬手。2008年,他是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湖南岳阳段第157棒火炬手……

  越跑越年轻

  “退休后,我对长跑的兴趣更是有增无减。而且我喜欢上了马拉松,平常我会以业余运动员的身份参加一些国际马拉松赛。”虽然身份是业余选手,但李战哲在比赛中对自己的要求却像专业运动员一样,每次参加马拉松赛,李战哲都要求自己的成绩能比上一次比赛更进一步。曾有媒体这么形容李战哲——“60多岁的人,20岁的心脏!”

  如此好的状态,全靠日积月累地练习。李战哲退休前,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湖南工作,那时,他每天坚持在湘江边和岳麓山跑步15公里,风雨无阻。因为常年锻炼,年逾花甲的李战哲仍然有着运动员般的身材与年轻的容颜,他曾经参加湖南卫视的节目,与众多年轻人一起同台表演,还被主持人称为“27岁的小伙子”。

  除了坚持跑步,李战哲在饮食和心态方面也特别讲究。“动为纲,素为常,不急躁,酒适量。”李战哲说这是他的养生之道,“通过运动、饮食、心态等多方面的调节,可以让自己更具活力”。

  越跑越痴迷

  在国内参加了多站马拉松比赛后,李战哲开始进军世界各地的马拉松比赛。如今,全球十大马拉松赛事中,北京、东京、纽约与波士顿的马拉松赛都留下了李战哲的身影。去年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李明哲更是亲历者,“爆炸就发生在离我不到100米的地方,如果我晚到终点10分钟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经历了这样的惊险,但李战哲“痴心”不改,“3年内我要跑完世界10大马拉松赛,目前还差6个——巴黎马拉松、柏林马拉松、伦敦马拉松、芝加哥马拉松、鹿特丹马拉松、斯德哥尔摩马拉松……”细数着剩余的赛事,李战哲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希望通过参加这些比赛开阔眼界,也向世界展现一下中国老人的风采。”

  李战哲告诉记者,本周他就将启程奔赴巴黎,参加当地时间4月6日举行的巴黎国际马拉松赛,“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所以这站马拉松赛我觉得有着特别的意义。”作为这次参赛的中国选手中年龄最大的一位,64岁的李战哲在心中给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我希望能跑到3小时40分左右,同时为今年下半年的柏林马拉松赛打好基础。”此外,李战哲还透露说:“巴黎当地有10位华人已经联系上我了,他们要和我一起跑这次比赛。今年巴黎马拉松有3.8万多名运动员参加,来自60多个国家、地区,我们中国人参赛的并不多。” 本报记者 刘大伟 J190

【编辑:于晓】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