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体育盛会后场馆如何用? 天河中心提供成功范例

2014年04月16日 08:42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本报记者 孙嘉晖 通讯员 陈建族 肖曙光

  今年1月,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全面铺开,距离上一次普查已有10年之久。据粗略统计,这10年间,广州体育场馆数量翻了一番,体育设施更是渗透到了公园、社区、乡村……毫不夸张地说,有空地的地方就有市民参加体育运动的身影。同时,广州人参加体育运动、强健体魄的意识逐年增强,“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的理念深入人心,广州打造“国际体育名城”的目标正在实现。

  广州恒大足球队横扫中超、扬威亚洲,国际大赛接踵而至,体育明星引发示范效应,这一切都将成为市民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催化剂,也必将对体育场馆建设、开放、运行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更高的要求。2013年,广州市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和优惠进场人数达550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21%,超过市政府下达的增加10%的目标。日前,记者对广州市区所属体育场馆进行走访调查,借此了解、反映市民“身体力行”的现状与特点。

  ●闹市

  体育盛会后场馆如何利用?

  天河体育中心提供成功范例

  毫无疑问,天河体育中心是广州、广东乃至中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地标。每届大型国际体育盛会落幕伴随的是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被誉为“世界性难题”。而天河体育中心则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从1987年六运会到2001年九运会,再到2010年亚运会,再到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在此打造的“亚洲第一主场”,天河体育中心成为体育赛事安家落户的首选之地。

  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加快转变我市体育发展方式的“1+3”系列文件提出了“给市民群众提供更好、更优质、全方位的体育服务”的工作目标。对此,天河体育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完善天河体育中心的中远期规划方案,完善中心全民健身、体育休闲功能。天河体育中心将坚持体育场馆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将提高场馆管理服务水平作为今后的重要发展目标。”

  在体育场馆的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广州市各区也有不少成功案例。以海珠区为例,区属三个场馆宝岗体育场、海珠体育馆、海珠体育中心除了承接比赛和大型活动外,每天早上6时~8时免费向市民开放,每周安排不少于14个小时的免费开放时段,让市民受惠。据海珠区体育发展中心副主任丘伊莉介绍,海珠区三个场馆2013年接待锻炼群众86万人次,其中享受优惠群众达48.8万人次;承接各类公益活动97场,为近10万群众提供场地保障服务。

  体育场馆开放在盈利的同时,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主要场所,社会效益开始凸显。

  ●远郊

  广州打造“特色体育之城”

  大学城体育中心因地制宜

  广州提出打造“国际体育名城”的目标,如何通过落户广州的品牌赛事、活动彰显国际化的同时又独树一帜?与市区体育场馆不同,大学城体育中心远离闹市,主要服务人群是大学生,如何满足这个年轻群体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大学城体育中心主任黄丽仪表示,中心因地制宜,准确定位,致力于打造广州市体育休闲公园、全国知名体育训练基地、广州大学城体育共享平台。

  作为亚运会场馆群,大学城体育中心占地40万平方米,拥有7大场馆。2013年,该中心承办、协办了12项国际、国内赛事活动,办赛数量和类别实现历史性突破。“通过办赛聚集人气,提升场馆知名度,让更多大学生和市民到大学城来踏青、休闲、健身,”黄丽仪说,“今年,大学城体育中心将规划设置一批儿童娱乐设施,吸引更多家庭前来活动。”

  在场馆的赛后利用方面,大学城体育中心也做了一些尝试。去年,该中心接待了近20批省内外专业体育队伍共8000多人次前来训练,涉及足球、橄榄球、自行车等项目。黄丽仪表示,“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体育场副场,提升‘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品牌,中心与广州富力足球俱乐部合作,把副场作为富力俱乐部长期训练的基地。”大学城体育中心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攀岩和滑板场,融办赛、培训和休闲活动于一体,“特色体育之城”呼之欲出。

  ●老城区

  人口多健身场地需求量大

  老城区打造“十分钟健身圈”

  便捷的交通、低廉的价格、贴心的服务是广大市民选择运动场所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社区、公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利用是惠民、便民的重要举措。

  记者走访了二沙岛体育公园,户外休闲体育设施人满为患。老城区寸土寸金,新建体育场馆空间有限,如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成为体育职能部门面临的一大挑战?

  以越秀区为例,辖区面积3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达116万,加上数十万流动人口,人口密度甚至超过日本东京,创造世界之最。“截至今年4月9日,全民健身中心、东山体育场、二沙岛体育公园等区级体育场地,进场总数达到42万人次,全民健身场地几乎天天爆满,人口多,需求量大,而且逐年递增,”越秀区体育局副局长曾元建表示,“越秀区体育场地肯定不够用,很难满足市民的需求,现在我们正在进行调研,希望在社区、体育公园增加一些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设施。”

  据介绍,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等球类项目场地需求量最大,很多场地下午6时以后都签订了“长期租约”。以体育公园篮球场为例,下午经常处于饱和状态。

  “现在区里通过拆除违章建筑、融体于绿等举措,推进社区、体育公园内体育设施的建设,将珠江沿岸的休闲体育设施连成一片;从2008年开始,越秀区每年都会投入200万元~300万元用于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十分钟健身圈’的目标基本达到。”所谓“十分钟健身圈”,即居民走出家门10分钟内就能找到免费锻炼的健身场所。

  ●第六次普查

  “六普”为体育设施把脉

  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2年内翻倍

  广州有多少体育场馆、设施,市民的需求量有多大,二者之间是否能够协调发展?这是衡量城市健康指数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体育场馆的摸底普查工作相当重要。

  在广州市体育工作会议上,市体育局局长罗京军表示,场地设施承载力对体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扎实开展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对于制订体育设施及产业功能区规划至关重要。

  据了解,从1974年开始,我国共开展过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这些年间,我国各类体育场地的总数量也从1974年的2.5万多个增长到2003年的85万多个。根据2003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数据,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其中,有54万多个标准场地,30万多个非标准场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

  根据市委、市政府2013年10件民生实事要求,市本级落实2025万元体育彩票公益金,带动区、县级市和街镇投入超过6000万元资金用于基层体育设施建设,全年完成104条健身路径、51片篮球场、50个社区体育活动室、8个门球场、26个“幸福社区”体育设施、9项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并免费对市民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海珠区拥有大片的旧厂房、闲置用地,不少被租用改造成羽毛球等场馆,人气旺、效益好,改善了周边地区市民对健身场所的需求。

  到2015年,广州95%以上的居委会将建立群众性体育组织,全民健身辅导站达到300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40个,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1平方米,形成“城市10分钟体育圈”。

  政策解读

  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加快转变我市体育发展方式的“1+3”系列文件。“1+3”系列文件对体育民生经费的支出渠道和投入配比均已做出明确规定,各区、县级市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本地区财政部门的沟通,保证经费投入。2014年,“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再次被列入市委、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支持全民健身活动”主要有三项具体任务:一是建设30个小型足球场。二是推进36个街镇“一站两点”建设试点工作。三是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和优惠时段每周分别达14小时。

  人均体育场地

  面积目标

  2014年:2.0平方米

  2015年:2.1平方米

  2016年:2.2平方米

  经常参加体育

  锻炼人口比例

  2014年:48%

  2015年:49%

  2016年:50%

  建成“城市10分钟体育圈”和“农村5公里体育圈”

  2014年:80%

  2015年:90%

  2016年:100%

  每万名市民平均拥有社会体育

  指导员

  2014年:20名

  2015年:21名

  2016年:22名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