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运动员成南京"推销员" 意大利小伙:身边人皆知

2014年08月29日 10:18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三年前的夏天,青奥会申办成功不久,南京市民郑女士去澳大利亚旅游,她告诉悉尼的一家咖啡馆的老板:“我来自中国南京。”“南京在哪里?”这位老板追问。“南京在上海的西边。”郑女士回答。这位澳大利亚人点点头,显然他通过上海弄清楚了南京的地理位置。

  而就在2014年8月26日,澳大利亚田径运动员杰西卡在8×100的世纪接力大赛上,大声地呼喊:“我爱南京,我会告诉我的小伙伴们关于南京的一切!”毫无疑问,青奥给南京一个打开国际知名度的绝佳机会,在这里每一位运动员都成为南京的“城市推销员”。

  “我非常非常喜爱南京。”这是现代快报记者在专访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他毫不吝啬地表达出对南京的喜爱之情。

  现代快报记者 王颖菲 金凤 安莹 付瑞利 综合新华社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南京给了世界一个精彩的青奥,青奥同样也留给南京丰富的宝贵遗产。

  你了解南京吗?

  每一位运动员都成为南京的“推销员”

  南京有着赫赫有名的明城墙、夫子庙、中山陵……但是在很多外国朋友眼中,对中国更多的了解,却局限于北京、上海等城市。对于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名城,知之甚少。然而,短短的十几天,让“南京”成为了世界热词。

  “爱南京吗?”“离开后会想念这里吗?”昨天,在青奥村许多运动员面对这个问题,都大声地回答:“非常喜欢南京,我为南京骄傲。”

  本次青奥会唯一的“独立的奥林匹克运动员”玛格丽特·哈桑,之前记者看到她时,她一直很腼腆,甚至不太自信。就在昨天,现代快报记者在青奥村遇见哈桑时,发现她总是面带微笑。

  哈桑来自于南苏丹,是这个国家最能跑的女孩,她的祖国目前还充斥着战争和枪声。昨天哈桑兴奋地告诉记者,她在南京交到了朋友,是一个苏丹女孩,名叫纳吉麻。哈桑说,回国后,她会约纳吉麻一起出来逛街。

  这次在南京,哈桑还带了很多礼物回国,比如筷子,她已经使用得很熟练了,回国后,她会教家人用筷子。哈桑说,我会告诉我身边的小伙伴,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南京这个美好的地方。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许多运动员都会把自己在南京的照片上传到互联网各个平台传播分享。在他们手机里有明城墙、夫子庙,中山陵,有盐水鸭、秦淮小吃,有雨花石、云锦等。通过互联网,这些外国孩子的同学、亲戚朋友都知道了南京。

  他们眼中的南京

  17岁意大利小伙:我身边的人都知道了南京

  今年17岁的意大利小伙托比亚,在8月25日的男子三级跳中斩获银牌,披着意大利国旗的他,在兴奋地绕场奔跑时,不忘拿出一张中文标语:“谢谢南京”,感动全场。

  昨天上午,在青奥村,当记者和托比亚聊起这张照片的创意时,他咧嘴笑了,“最早是我的教练想到的。”托比亚和他的个人教练雷纳托,一起来参加本届青奥会。在这期间,这位教练给了托比亚很多专业指导和场外鼓励。而在托比亚参加男子三级跳决赛前一天,教练想到了一个“很棒的主意”——在托比亚完成比赛,向全场举起“谢谢南京!”的牌子。“那一刻,我希望南京人都看见,并收下我的感谢。”

  实际上,在托比亚来到南京前,他并不太了解这座城市。“我只知道北京、上海。”这个来自意大利北部城市帕尔马的男生低头笑笑。而到了南京仅两三天时间,不仅是他,全家人,以及朋友都爱上了南京,“这里太棒了。我和他们描述了在这里的一切经历,他们和我一样激动,期待有一天能到南京旅游。”

  临走前,小伙子特意拿过记者的笔和本子,“GRAZIE DI TUTTO!!”“感谢所有这一切,”他翻译道,“这是我想说的。”

  美国“奥二代”:爱上南京的米饭和鸭子

  1984年洛杉矶举办了奥运会,至今许多外国游客访美,都会去这座城市看看。30年后,洛杉矶奥运会上的800米世界冠军约翰·马歇尔的儿子迈尔斯·马歇尔在南京夺得了800米的冠军。这位16岁的美国“奥二代”在“脸书”上告诉他的小伙伴们:“我在中国南京,这里很美。”

  8月25日晚,刚夺得男子800米田径冠军的迈尔斯·马歇尔手握金牌和吉祥物砳砳,耐心地跟慕名而来的志愿者一一合影。

  “南京在哪里?”从小在德克萨斯长大的迈尔斯此前并不了解南京,但来到南京后,小伙子便一直在收获惊喜,“我很喜欢这个城市,从赛会的组织到比赛场馆的安排都很棒,志愿者也很友善,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迈尔斯说,赛前,他在志愿者的推荐下,和队友去转过明城墙,城墙的沧桑古朴让他印象深刻,“我也喜欢南京的饮食,比如米饭和鸭子。虽然这些食材在其他地方也有,但这里的风味不错。下次有机会,我还会再来。”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