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沈马开跑早已是众望所归 将更注重全民参与性

2015年01月05日 12:48 来源:沈阳日报 参与互动(0)

  1月3日,2015年国内首场马拉松赛——厦门国际马拉松成功开跑,所邀请的男女外籍优秀选手均打破了中国马拉松的最好成绩。随后举行的2014年中国马拉松年会暨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委员会代表大会上,中国田径协会宣布在2015年将新增加了5个马拉松赛事,使得2015年在国内举行的马拉松赛事增加到了56个,每周一场都还多。

  而记者从沈阳市体育局已经获悉,首届沈阳马拉松国际邀请赛也将于今年6月份举行,以实现众多辽沈地区长跑爱好者“在家门口跑起马拉松”的美好愿望。记者采访了傅树民、崔法全和曹延伟三位曾多次参加北马、上马、广马和厦马等国内重量级马拉松赛事的长跑爱好者,对于即将诞生的“沈马”,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出一个词:众望所归!

  全面取消马拉松赛审批

  简化注册程序

  近年来,风靡全球的马拉松赛事在国内呈现出“井喷”之势。据中国田协给出的数据,2011年,中国马拉松有22场,2012年发展到了33场,2013年则是39场,而2014年则激增到51场。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这无疑对马拉松运动的发展是个重大利好政策。作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项目,马拉松已经成为引领都市风尚,丰富城市文化的重要赛事项目。

  昨天,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和马拉松协会正式公布了调整后的马拉松相关运动管理体系。中国田径协会全面取消了对马拉松赛事的审批。除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中国马拉松运动发展外,同时将开通中国马拉松信息平台,简化注册程序,建立注册赛事日历,为全国跑友提供完整的赛历服务。此外,中国田协将于2015年起推出赛道认证服务,优化赛事认证服务。

  专业服务形成产业链

  倡导健康跑理念

  昨天,记者得到这样一组数据:2014年全国马拉松的参赛人群有90万人次,其中参与全程和半程马拉松的超过26万人次,参赛人数再创新高。全程马拉松的总完赛人数达到了7.7万人次,平均完跑率约为86.2%。

  与马拉松赛事相关的各种专业的服务也积极涌现,开始形成产业链条。比如在专业组方面,从邀请国外运动员,设立奖项,如何带跑,安排战术等等,几乎成了一条龙的创纪录服务,比赛不再围绕着中国选手夺锦标进行,而成为了一个普及型的大众化跑步健身节日。

  此次在厦门马拉松赛上,前马拉松全国冠军孙英杰也身处其中。而这一次她的身份并不是专业运动员,而是以一名长跑推广者的身份,带着她的长跑俱乐部学员参赛。孙英杰说,目前自己的长跑俱乐部在北京、上海、杭州以及深圳这四个地方。未来,她还想继续扩充俱乐部阵营规模。  

  展示城市形象

  “沈马”将注重全民参与性

  保守测算,2014年马拉松赛事直接带动的体育产业规模约300亿元。主要指运动服装、运动食品、运动护具、运动器材等直接费用。并不包括比赛报名、品牌冠名、营销活动、新媒体、产品附加等费用;也不包括私人教练、餐饮、交通、住宿、旅游、购物等衍生费用。与此同时,国内多场重量级马拉松赛事,几乎都有央视体育频道的全程直播。毫无疑问,马拉松赛是展示城市形象、传播健康文化的重要载体。  

  傅树民、崔法全和曹延伟三人,只是众多辽沈地区长跑爱好者的代表,与他们一样,几年来利用节假日长途跋涉去到其他省市参加大型国际马拉松赛事的长跑爱好者,在辽沈地区有很多。他们熟悉几大城市马拉松赛事的路线、报名方式等。而崔法全更是告诉记者,“去年从上海参赛回沈阳的飞机上,我和同伴甚至为尚未举行的沈阳马拉松赛设计路线,大家把比如市府广场、北陵公园、青年大街、奥体中心等能够展示咱们沈阳活力之都风采的景点,都串联起来啦。”

  沈马已是“众望所归”!沈马要办,就要成规模、有影响力,就是要提高全民参与性!据沈阳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伯绍阳介绍,沈阳将联手国内知名马拉松赛事运营公司,申办举办沈阳国际马拉松赛,“预计时间将在6月中下旬,在项目的设定上,将设全程和半程赛,以及10公里、5公里迷你赛。”沈阳国际马拉松赛,不仅将让辽沈乃至全国的长跑爱好者真正感受到体育节日的快乐,更将肩负展示沈阳城市形象、传播健康文化重要载体的重任。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