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代球王朱振华的网球人生:球童到中国男网传奇

2016年02月06日 08:07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1957年,朱振华(右三)在北京与周恩来(左七)、贺龙(左三)及外国网球代表团合影。(朱振华供图)

1963年,朱振华在新兴力量运动会网球比赛中。(朱振华供图)

  1965年,朱振华在巴基斯坦国际网球公开赛获得男单和男双冠军。(朱振华供图)

87岁的朱振华在球场上依然挥拍自如,身形灵活。

  朱振华一家人都是网球达人,女儿朱晓云(左二)是全国冠军,外孙女杰西卡(右三)是希望之星。

  一代“球王”朱振华的网球人生

  ■ 本专题策划 广州日报记者 陈伟胜

  本专题撰文/摄影 广州日报记者 孙嘉晖

  他是第一届全运会网球男单、男双冠军(搭档梅福基),他曾在1958年匈牙利国际网球赛上击败澳大利亚网球名宿·拉沃尔,上世纪50年代,他两度出战温网锦标赛并晋级男单第2轮,他还曾出任上海队教练,培养出多位国手……他就是朱振华,今年87岁,现定居悉尼。从小球童到国字号球员,再到唯一被罗德·拉沃尔提及的中国球员,朱振华的一生堪称传奇。朱老的女儿朱晓云也是全运会冠军,儿子朱薪运在浙江嘉兴创办国际网球学校,外孙女杰西卡则是澳大利亚青少年网球选手中的佼佼者,祖孙三代构筑了中国网球的传奇。

  新中国的第一代网球健将

  2016年澳网公开赛,中国男子网球队只有吴迪晋级正赛,而且仍难逃“一轮游”厄运。当中国男子网球选手始终在大满贯第一轮和世界排名100位开外徘徊时,一位老人在悉尼有些焦躁不安,因为早在半个世纪前,他就曾打进大满贯男单第二轮,为何我们几十年来止步不前?这个问号一直悬在他心里。

  这位老者,就是87岁的朱振华——新中国第一代网球健将。虽然他们当年无缘成为职业球员,但在那个激情岁月,他们的经历和拼搏,都堪称传奇。

  朱振华祖籍天津,后来跟父母南下上海,出身贫寒,十几岁就在上海金兰网球场(现长宁区网球场)当球童,“时间长了,就慢慢喜欢上网球,拿客人用过的拍子和朋友打一打。”朱振华说,只要球场空出来,自己手上也没有工作,他就和小伙伴一起打球。在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滩,能打网球的人非富即贵,朱振华只是个小球童,刚开始并不被人重视,但他非常喜欢网球,一有空就打,慢慢地开始被大家关注,后来成为陪打,再成为教练。“那时候球拍都是木质的,球线都是用钓鱼线和羊肠线。”朱振华说,“球场也不像今天这样有红土、草地和硬地,那时候国内最常见的就是沙地场。”

  网球最早是通过香港在广州“登陆”,中国内地最早的网球场在广州沙面,其旧址已有超过百年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涌现了朱振华、梅福基、戚凤娣等一批优秀网球运动员,他们也代表着当时中国网球的实力。

  “在第一届和第二届全运会上,朱振华和他的队友包揽了男单、男双、女单、女双和混双全部5项冠军。”朱振华的女儿朱晓云说,“我父亲当时把自己全部的时间都花在网球上,生活简单而快乐。”

  在沙地击败罗德·拉沃尔

  当年,朱振华和队友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索研究网球技术。“那时候没有教材,很多时候都是靠自己体会、摸索。”朱振华说,大家训练非常刻苦,经过总结,他渐渐摸索出一套底线对拉结合发球上网的打法,这在当时非常先进。

  朱振华的技术打法影响了一代人,多年后,他的学生陈娟成为第一位采用发球上网打法的中国女球员,并在1978年曼谷亚运会上夺得女单银牌。

  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贺龙元帅担任第一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很喜欢网球,我们经常陪他打球。”朱振华说,吕正操将军也是网球好手,他们经常切磋交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由于国内网球比赛少,朱振华和队友经常代表中国队出访东欧以及世界各地,有了和世界高手过招的机会。在1958年于匈牙利举行的国际网球赛上,他曾击败过澳大利亚网球高手罗德·拉沃尔,后来被传为美谈。朱振华回忆说:“那是1958年,中国网球队到匈牙利参加国际比赛,我战胜了一名球员,比分已记不清了,当时谁也不知道他后来会成为澳大利亚网球名宿,更不晓得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两次在一年中拿到‘全满贯’的球员。”

  “当时,在匈牙利打的是沙地球场,刚好是中国球员最擅长的,因为国际选手打红土、草地和硬地较多,大概他(罗德·拉沃尔)对沙地不太适应吧。”说起那段往事,朱振华非常谦逊。

  后来,罗德·拉沃尔在回忆职业生涯时提到,唯一一次遭遇中国球员是在1958年的匈牙利国际赛上,而且他输了。如今,澳网公开赛的中心球场正是以罗德·拉沃尔命名,“我们在那场比赛后再未谋面,说来已是半个世纪前的事了,时间真是过得飞快。”朱振华感慨说。

  网球世家再续传奇

  说朱振华一家是“网球世家”一点也不为过,网球技术和文化在这个家庭中得到完美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朱老的子女中,竞技成绩最优秀的是女儿朱晓云,她曾在第五届全运会上获得女单银牌,当时是输给了李娜的教练余丽桥。在女双项目,朱晓云则搭档陈娟一举夺金。

  如今,朱老的儿子朱薪运是嘉兴国际网球俱乐部总教练,朱晓云在悉尼教网球,外孙女杰西卡在澳大利亚U-14组比赛中屡屡斩获冠军,外孙杰森也在打网球,他们都是希望之星。

  “杰西卡非常喜欢网球,为了加强基本功,我们把她送回国内训练两年,进步非常明显。”杰西卡的妈妈朱晓晴说,“回国还可以学习中文。”

  1996年,朱振华退休后随女儿定居澳大利亚悉尼,对这个拥有大满贯比赛、网球青训非常完备的国家有了全新的了解。

  “我在澳大利亚这么多年,目睹了休伊特、斯托瑟等球员的成长、辉煌,也看到近年来当地缺乏顶尖球员的颓势,媒体也在议论‘青黄不接’,甚至开始怀疑澳大利亚网球的青训是不是出了问题。”朱振华说,“随着休伊特的退役,澳大利亚想再培养一位大满贯冠军,可能需要很多年,但从硬件设施、教练团队以及训练手段来讲,澳大利亚网球青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上也涌现出很多网坛名宿,足以证明其成功。”

  现在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家庭会送孩子到美国、西班牙等非常成熟的网球学院培训,这会削弱本地青少年比赛的整体水平。职业网球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现在的孩子不愿吃苦,或者说兴趣爱好更广泛,这也会导致一批优秀的苗子在转入职业球员前流失。

  “前两年,我的外孙女杰西卡回到中国,跟我儿子朱薪运训练。她自己的感觉非常好,之后回澳大利亚打比赛,拿了多项冠军,成为14岁年龄组的佼佼者。”朱振华说,“她非常喜欢网球,我们也在考虑将来让她走职业道路,这也是我和女儿未完成的心愿。”

  “在澳大利亚,青少年网球培训对技术的要求并不高,所以大家都喜欢大力抽击。”杰西卡告诉记者,“在嘉兴,教练教会我运用很多技战术,而不是一味靠力量,这对我参加比赛帮助很大。我想成为职业球员,像李娜一样。”

  在澳大利亚20年,朱振华对职业网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位“球王”还在发挥余热。

  记者手记

  与传奇共话“网”事

  1月的悉尼,来自世界各地的球员和球迷相聚在澳大利亚的夏季,每年如此,已经有百余年历史。

  这是笔者第一次采访WTA悉尼赛,更重要的是,笔者约好了在悉尼采访朱振华,中国男子网球的一代“球王”。

  对许多人来说,朱振华这个名字有点陌生,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对他的记忆也渐渐模糊。笔者开始关注朱老是通过朋友圈——在一次悉尼华人网球爱好者的聚会上,朱老亲临现场,让人惊叹于这位曾击败过罗德·拉沃尔的中国名将居然就在身边。

  由于年事已高,朱振华除了回国,平时很少出远门,甚至从未现场观看过澳网,他虽然就在澳大利亚,但如今与罗德·拉沃尔的会面都成了一种奢望。

  朱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宁静。他站在网球场上,挥拍自如,身形灵活,加之声音洪亮,思维敏捷,完全不像耄耋之年,他的夫人同样面色红润,亲和温婉,两个定居澳大利亚的女儿都为人谦和,谈吐不凡。一家人丝毫没有当年在中国网坛叱咤风云的影子。

  采访地点选择在国际华人网球联合会主席陈萍家附近的球场,这里也是当地华人网球达人们打球、聚会的地方。朱老把自己从球童开始的传奇经历娓娓道来,语调舒缓,就像讲别人的故事。虽然曾是中国网坛的风云人物,但朱老非常谦和、包容,对中国男子网球寄予厚望。采访临近结束,天降大雨,摄影师还在快速按动快门,朱老则在豆大的雨点中安静地微笑,配合完成拍照。这是一次因“网”结缘的采访,朱老口述历史,让我们记取中国网球的历史脉络,定格精彩瞬间。

  感谢朱振华老人,祝福您神清气爽、健康长寿。

【编辑:王牧青】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