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内蒙古足球发展:从“0”到“1”普及校园足球

2016年05月19日 08: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呼和浩特5月19日电 (李纯)13岁的张朝阳今年小学6年级,3年级时开始踢球。喜欢广州恒大淘宝队的他告诉记者,能让同学们看到自己在赛场上的身影,“还是挺自豪的”。

  张朝阳就读的呼和浩特市贝尔路小学是内蒙古自治区613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之一。因为球踢得好,张朝阳今年被招入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这与自治区的足球品优生“直通车”升学制度有着很大关系。

  2014年9月,国务院召开第七次足球工作专题会议,确定内蒙古成为全国第一个足球改革发展试点省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内蒙古从无规划体系、无联赛体系、无人才体系、无职业队伍、无经费保障的零起步阶段,逐步发展拥有组织领导体系、专门人才机构、专业人才梯队、专项经费保障机制、系列足球赛事、内蒙古足球频道和热情参与足球运动的庞大群体。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吴刚直言,内蒙古足球“从‘0’走到‘1’了”。

  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举办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8312场次,参赛运动员达6.3万人次。在今年的比赛中,贝尔路小学夺得呼和浩特市“区长杯”足球赛小学组冠军。教练潘海滨介绍,除了自治区内的比赛,每年寒暑假,他都会带着学生们外出打比赛,让孩子们增长见识,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团队意识,也有助于提高技术水平。

  潘海滨说,每到毕业季,他所输送的学生基本都进入了呼和浩特的重点中学。很多中学也已经“动起来”,让踢球的孩子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路子更宽了”。学生家长也非常认可,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足球训练中。

  谈到足球与学习的关系,张朝阳的父亲告诉记者,很多家长不希望孩子练足球,认为踢球与学习冲突。“其实不冲突,是相互促进的。”他认为,足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帮助”,能够培养团队协作、相互理解、人际关系协调等素质,强身健体更是不在话下。

  “生源有了很大改善。过去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现在需要进行考核再招入足球队。”离开专业球队后,刘猛于2003年底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的足球教练。谈到自己的职业,他连说了两个“非常喜欢”。

  刘猛表示,内蒙古的足球青训起步较晚,很多孩子在小学时期没有进行过专业训练。十三四岁的孩子从足球基础技术开始练起,相对晚一些。

  与此同时,教练员也承担着一定的压力。刘猛说,学生没有进步,对教练员来说将是很大的压力。此外,许多教练员都曾是职业球员,收入很高。进入学校或事业单位后,待遇存在一定差距,同时还要面临写论文、评职称等问题,相对辛苦一些。“我们只是在实践、实战上非常有经验,但在理论上还需要不断学习。”

  除了生源与教练,场地也是开展足球项目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潘海滨介绍,内蒙古成为全国足球改革发展试点省区后,足球被纳入体育课程中,学生们每周都有一节专门的足球课。但由于场地限制,这些课程多以足球游戏的形式出现,重在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认识与兴趣。

  对于足球场地的利用,内蒙古蒙超体育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海军所提出的“空间换资源”或许是种可行的解决方法,即俱乐部、足球公司的专业教练对学校师生进行足球培训,以此换取校园足球场地在周末、假期的使用权。

  这一方法也得到了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教育局局长武俊屹的认同。他表示,将学校场地和社会资源相整合,借社会力量助推校园足球,可以弥补学校训练水平、专任教师不足的短板。

  “现在我们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奇缺。”吴刚说,在过去,全自治区1万名体育教师中,懂足球的只有728人。目前,全自治区等级教练、裁判不足300人,且集中在包头与呼和浩特。

  潘海滨也坦言,学校足球发展存在教练人员缺乏、训练场地限制等问题,但没有资金的支持,这些问题一时很难解决。自治区拨给每个校园足球特色学校4万元,作为学校足球教育的“零花钱”。但潘海滨说,这笔钱他还没有看到。

  而暑假过后,升入中学的张朝阳将开始新的训练;刘猛与他的队员们正在备战两年后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运动会;武俊屹则在考虑如何将校园足球与国家青训体系相结合。对于他们而言,足球已经成为生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足球是育人工作。”吴刚认为,内蒙古足球发展的长远目标是打造带有内蒙古特色的足球文化。不打造足球文化,足球就无法深入人心。“从‘0’到‘1’的工作我们做完了,‘1+N’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完)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