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丁俊晖模式”可复制吗? 弃学练球需谨慎

2017年09月27日 09:1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丁俊晖模式”可复制吗

  9月24日,在江西玉山举行的2017斯诺克世界公开赛中,丁俊晖以10比3战胜英格兰选手凯伦·威尔逊获得冠军。这是丁俊晖继2016年上海大师赛后,时隔一年再次获得排名赛冠军,也是丁俊晖排名赛第十三冠。

  丁俊晖的成功,有人说来自于他父母的“豪赌”,有人则试图复制“丁俊晖模式”。那么,要想成长为像丁俊晖这样优秀的职业斯诺克运动员,中国年轻人需要跨越哪些难关呢?他们准备好了吗?

  弃学练球需谨慎

  8岁接触台球、11岁放弃学业全职打球、15岁拿到亚锦赛冠军、18岁获英锦赛冠军、首位登上世界第一的亚洲球员……这是中国斯诺克选手丁俊晖的成长之路。

  丁俊晖的成功,引发了很多青少年特别是他们的家长对斯诺克运动的兴趣,一些孩子很小就开始练球并希望走上职业斯诺克道路。近年来,无论在世界青少年锦标赛还是中国青少年锦标赛上,年龄在十岁出头的中国选手已占很大比例。其中,鲁宁、吕昊天、朱英晖和周跃龙等小将开始在国内外斯诺克赛场崭露头角。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大部分青少年选手已停止学业,全身心投入到斯诺克训练和比赛中。

  在当今斯诺克世界级选手中,亨得利、奥沙利文等名将都曾放弃学业。国内职业选手中,丁俊晖小学毕业即放弃学业,专心练球。

  那么,弃学练球模式是否可取呢?如今斯诺克世界排名第三的约翰·希金斯认为:“如果认定了要走职业斯诺克道路,就应该坚持下去,并不断练习。因为热爱而放弃学业也不一定不好。”

  中国香港名将傅家俊则认为,能够兼顾学习与斯诺克练习是最好的方式。“把所有的人生都押在斯诺克上我觉得是一种赌博,有太大风险,读书会给年轻人的未来提供多一种选择。”

  “现在很多家长虽然支持孩子,但对于斯诺克行业和市场并没有太清晰认识,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比较盲目的。”斯诺克前全国冠军蔡剑忠认为,让孩子放弃学业练球其实是一种赌博心理,不是培养人才的恰当方式。“家长应该在充分了解孩子意愿,进行综合评估后才能做出适当选择。”

  4年前,蔡剑忠来到位于北京的世界斯诺克学院担任教练组组长。这个学院由世界职业台球和斯诺克协会与中国台球协会联合主办,特点之一是借鉴了奥运项目业余体校模式,与北京某中学开展合作共建,保障适龄学员能够接受文化课教育。“让喜欢打斯诺克的年轻孩子既有机会实现梦想,还能够补充文化知识,这是斯诺克学院的一大优势。”蔡剑忠说。

  后备保障不可少

  青少年选手在学球、练球阶段,需要应对训练、比赛等一系列开支。据估计,平均一名小球员每年开销在5万元以上,其中异地学球的孩子费用还要高出不少。如果打入职业斯诺克赛场,后续培养一个优秀的职业斯诺克选手需要更雄厚的财力支撑。

  现实情况是,青少年选手打球所得收益很难与支出成正比。四川省台协副秘书长唐旭表示,目前国内斯诺克比赛奖金很低,球员们要想继续打球,如果家里不够富裕,只能依靠社会力量资助。

  然而,赞助商对青少年斯诺克或台球赛事给出的赞助奖金很低,而且只能由少数优秀选手获得。同时,赞助商对青少年的赞助力度也不大,并且也只会赞助特别优秀的青少年选手。因此,大多数青少年选手只能依靠家庭支持来支撑自己的训练和比赛。

  对于有志于走职业道路的青少年选手来说,还有一个需要面对的困难——长时间坚持专业训练。斯诺克是一项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的运动,成长为优秀的职业斯诺克运动员更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

  8月18日,1998年出生的中国小将周跃龙在斯诺克中锦赛第二轮中以5比4爆冷险胜英国名将马克·塞尔比。周跃龙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练球生活时说,从8岁起,他每天的主要活动就是跑步、训练、吃饭,周而复始,一直持续到16岁。

  如今,中国斯诺克赛事不断、新人涌现,斯诺克运动发展迅速。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斯诺克运动青训切忌拔苗助长,一定要以培养兴趣为主,在打球的同时也需要提高青少年选手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同时,相关部门需要在软件上下功夫,降低青少年选手的成才成本,拓宽职业出路。

  “我们的后备人才培养有保障,斯诺克这项运动在中国肯定会有更好的发展与未来。”中国斯诺克国家队主教练庞卫国说。记者 彭训文

【编辑:魏巍】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