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下寒冬百日功:“北京八分钟”轮滑演员揭体训过程

2018年04月13日 07: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2月25日晚,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演“北京八分钟”。 中新社记者 宋吉河 摄  

  “北京八分钟”轮滑演员全部来自北京体育大学 学子们披露三个月的体训过程

  台上北京八分钟 台下寒冬百日功

  青音

  我自己拿冠军时都没有哭,但看到他们上场时,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出席“北京八分钟”的演员每天训练的强度不亚于运动员,但他们不是为了拿金牌。——武大靖

  2018年2月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八分钟”惊艳世界,24名轮滑演员与智能机器人翩跹起舞。其中两名“熊猫信使”代表国人向全世界发出邀请,让所有人对“2022北京冬奥会”充满期待。作为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的压轴时刻,“北京八分钟”不仅引来无数外国友人的惊叹和掌声,还燃爆了国人的民族自信。

  据了解,这24名轮滑演员均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他们并非演员出身,却给世界带来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为了这台上的八分钟,学子们在京北昌平南口的寒冬里坚守了3个月,进行了近百天的集中训练。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走进北体大,探访“北京八分钟”背后的故事。

  学生演员练“抗冻” 发梢汗水结成冰

  “冷”,是轮滑专项学生赵天月对去年冬天最大的感受。2017年11月某一天,北京体育大学举行了一场选拔,他和其他轮滑专项同学被叫去参加,在学校进行了10天体能训练后,就被拉到了北京昌平南口——一个温度最低且风最强的地方。“当时老师就告诉我们要去韩国参加一个演出,没有说具体是什么。”赵天月回忆说,但同学们都猜到了,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和平昌冬奥会的闭幕时间是吻合的。

  每一位被选拔上的学生,内心都是兴奋的。但很快,他们的热情就被残酷的现实浇灭了。在这个依照平昌舞台1:1比例定制的场地上,他们开始了每天8个小时的训练,包括体能、形体和联排。参加训练的叶玉冲回忆说,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一个“八分钟”练下来,里边衣服已经湿透了,风一吹特别冷,“早晨跑步时,汗水都会在头发上结成冰”。

  锥心刺骨的冷,让这群铁骨铮铮的男子汉第一次尝试暖宝宝贴,“当时担心演出服太薄,平昌又特别冷,我们在出发前做了一个‘抗冻实验’。”叶玉冲说,他和另一位同学当模特,一个人在内穿速干衣上贴上暖宝宝,再裹上保鲜膜进行保暖;另一个人先把保鲜膜直接裹在身上,再在速干衣上贴好暖宝宝。实验证明,两种方法都不“抗冻”。

  对于在轮滑队伍里扮演熊猫信使的邢志伟和于广水来说,除了冷,他们还比别人累。高2.45米、重30斤的熊猫衣服,让他们俩刚穿上时“有点跟不上大部队”。“就那个木偶头,压在肩上,就像挑了两大桶水。”邢志伟回忆说。他们肩上只有两个受力点,一天训练下来,“肩膀和腿都不是自己的了”。

  但即使这样,在将近3个月的每天8小时中,没有一个人懈怠,谁都不想被换下去当替补演员。

  滑行中“太极”造型灵感来自“功夫熊猫”

  “他们不是演员出身,从没学过表演。”“北京八分钟”的带队教练熊铮告诉北青报记者。熊铮本身是速度滑冰国家级健将,他比别人更能体会这次表演给这群体育专业的学生带来的挑战。“运动讲的是简单时效,舞蹈讲的是肢体美感”,“隔行如隔山”,但在训练过程中,熊铮仍然会在“稳”的基础上强调大家要注意“准”和“美”。

  训练伊始,刘昊天就对“准”和“美”把握不准。作为24名轮滑演员之一,除了在做动作时踩不到点上外,什么动作需要随音乐变换加快、什么动作需要舒缓下来,刘昊天也分不清。“我一个体育生,哪有什么音乐细胞啊!”但刘昊天并没有知难而退,他想了一个办法,把“北京八分钟”的主题曲《歌唱祖国》设成单曲循环,吃饭也听,睡觉也听,“心里默默数着每一个节奏点”,在结束了一天的训练之后,回到宿舍后还继续跟着音乐原地练习动作。

  作为世界瞩目的两个大熊猫扮演者,邢志伟和于广水虽然没有固定的动作,但他们需要表现出大熊猫憨态可掬的样子。他们俩把动画片《功夫熊猫》、《熊出没》下载下来,没事就模仿。“我在滑行过程中的一个太极起式,一个太极推手,就是根据《功夫熊猫》改编的。”邢志伟说。

  演出结束后大学生们抱着国旗哭了

  参加“北京八分钟”的,不仅是24位轮滑演员,还有48位负责冰屏摆放的“隐形人”,他们也是来自北体大的学生。他们一袭黑衣,两人一组,从把冰屏推送上台到降屏启动再到下台,只用时两分十秒。没有人知道,每块冰屏有两米多高、三米多宽、800多斤重。“我们是在黑暗中努力奔跑的那群人。”竞技体育学院大三生刘敬宇告诉北青报记者,由于舞台一开始不能亮灯,他们得靠“直觉”把冰屏推到指定地点。这种“直觉”是他们在练了不下几百遍后形成的。只有他们把冰屏推到位,并保证冰屏按时启动,才会有后来的“机器人与轮滑舞者互动”。

  “我自己拿冠军时都没有哭,但看到他们上场时,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2018平昌冬奥会首金获得者武大靖说,在他眼里,出席“北京八分钟”的演员每天训练的强度不亚于运动员,但他们不是为了拿金牌。

  此次带队的另一位轮滑教练王晓亮告诉北青报记者,刚开始训练时,学生演员们的压力还不是那样大,直到来到平昌,随着闭幕式的临近,学生们渐渐意识到了肩负的使命感,生怕出了差错不能为国争光。

  王晓亮在口头上并没有对学生多说什么,只是默默把随身携带的国旗挂在驻地的走廊上。王晓亮注意到,学生在经过时,总是有意无意地看国旗一眼。最终,在“北京八分钟”的舞台上,没有一个人出现失误。从舞台下来,这群“95”后第一次抱着国旗哭了。

  王晓亮知道,国旗已经印在了他们的心里。

  文/本报记者 刘婧 摄影/王晓亮

【编辑:王硕】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