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马球历史悠久:蜀绣马球服堪比阿迪耐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四川马球历史悠久:蜀绣马球服堪比阿迪耐克
2009年07月08日 09:56 来源:成都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日前,首届中国西部国际马术论坛在成都温江举行。马术这一古老而又时尚的运动,正悄然进军地处中国西部的成都,也势必将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本报将以详实而生动的连续报道,关注中国马术运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寻访专家学者,探索马术运动与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探讨马术运动以及这项产业在成都的推广、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广阔前景。

  “四川五腰椎矮种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可与世界闻名的苏格兰雪铁兰矮种马齐名。古时成都造的马球服装不仅皇家御用,还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在刚刚结束的中国西部国际马术论坛上,一名学者在主题演讲中的一席发言语惊四座。他,就是著名体育史专家、中国马球运动研究的先行者帅培业。1993年,帅培业应国家体育总局邀请编写的《中国马术运动史》,至今无人超越。昨天,帅培业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别出心裁地将采访地点选在杜甫草堂兰园。采访中,他咏诵了杜甫那篇《房兵曹胡马诗》中的名句“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记者对他的采访由此展开。

  A

  蜀马可能是

  最古老的马种

  研究马术运动,必须探索马种起源。“马的进化大概分为五个阶段,从最早的真马到现在的现代家马,经过了长达6000万年的进化过程。以前我们一直认为,产于苏格兰的雪铁兰矮种马是目前各国纯血马的祖先。但上世纪80年代初,在四川西部与云南交界处的安宁河沿线发现了五腰椎矮种马后,立即引起了马术界的震动,因为现代马都有6节腰椎。”帅培业说,“这种马比雪铁兰矮种马更小更矮,但可以驮300斤洋芋外加一个成年人。经过专家认定,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按照马种起源学说‘平行发展、互不交融’的原则,如果说雪铁兰矮种马是山地型马种的祖先,那么五腰椎矮种马就是平原型马种的祖先。当然,如同研究人类起源一样,我们现在只能说‘可能是最古老的马种’,随着考古的新发现,我们可能会发现更古老的马种。”

  采访中,帅培业还谈到了金庸的《鹿鼎记》,“这篇小说里提到当年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准备骑一种产自西南的矮马逃离京城,据我考证这种矮马可能就是五腰椎矮种马。要知道当时还没有真正发现这种马,但金庸先生遍读古代典籍,居然找到了其中关于古马的蛛丝马迹,我真的很佩服他。”

  B

  蜀绣马球服

  堪比阿迪耐克

  中国的马球始于何时?对于这个问题,各界说法不一。帅培业认为,马球起源于东汉后期,因为曹植《名都赋》中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句子,“到了唐代,马球更是迅速发展,上自皇帝,下至诸王大臣、文人武将,大多都以此为乐。唐玄宗李隆基马球打得非常好,曾组织4个人打败了吐蕃10人马球队;唐僖宗更是自夸为‘马球状元’。”

  更让帅培业兴奋的是,唐代皇家马球运动员所穿的运动服,全是蜀绣马球服,“全部产自成都,因为当时我们就有独步天下的蜀绣。‘长庆四年二月进罨画打球衣五百件,上御中和殿击球’,说的就是当时的西川节度使杜元颖一次就向朝廷缴纳了500件马球服装,便于皇帝打马球时用。这不仅是中国名牌,也是当时外贸出口的世界名牌,就像现在的阿迪达斯和耐克。沿着当年的丝绸之路,考古界发现了很多蜀绣马球衣残片,其中的暗花纹工艺至今让人震撼。”说话间,帅培业拿出一件成都蜀绣研究所根据残片仿制的“团花青锦打球衣”,赞不绝口。

  C

  古代四川

  马球运动很普及

  马球在古代又称击球、击鞠,唐代最盛行。帅培业说,唐代及随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四川的马球运动非常普及,而且水平很高。“当时的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郭英义曾组织了一支女子马球队。太原节度使孟知详‘西入川镇成都,见多人一棒便入湖子者,谓之猛入’……”帅培业解释道,“湖子指球洞,猛入就是一杆进洞,这项当时在四川市井间风靡的运动被称为‘捶丸’,就是高尔夫运动的前身,与‘步打’(现代曲棍球的前身)一样,都是由马球运动发展而来的,这说明当时四川的马球运动水平已经非常高了。”

  帅培业感叹:“四川自古是天府之国,土沃民富,上千年来都拥有开展马术运动的物质基础。直到今天,随着成都经济的飞速发展,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像马术这样的运动也得到了推广发展的机会。除了盛装舞步、超越障碍赛、三日赛等奥运项目,速度赛马也应该在民间推广,仅成都附近就已有八九个马术俱乐部和马场了。马术不仅是一项运动,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项产业。我渴望中国马术能重振雄风,更渴望我们都能等到梦回唐朝的那一天。”

【编辑:刘通
    ----- 体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