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电影"白鹿原":电影中导演对演员妻子的爱太浓

2012年09月20日 15:37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虽在时代上被归为第六代导演,但王全安的电影情怀和作品质感却有着明显的“第五代”痕迹,对脚下这片厚重的黄土地有着天生的狂热,却又只对头顶的天空投去温情的一瞥,任凭笑泪,绝不安慰,《白鹿原》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影片以陈忠实49.6万字的同名小说为背景积淀,横轴是革命战争中中国农村50年雄奇历史,纵轴是两个家族三代子孙为了“统治”的人性争斗。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王旗变幻、冤冤相报……《白鹿原》想说的新仇旧恨实在太多,以至156分钟的终极版电影时长注定成为陈忠实、王全安和观众如鲠在喉的阵痛。

  王全安在《白鹿原》中丝毫没有回避自己对于土地和颜色和热爱,大片的金黄麦田,灰土气息的农村别院,很容易让人回溯至《黄土地》和《红高粱》的年代,而镜头语言的精致美和色调高饱和度的丰富,也让人看到隐藏在镜头之后的王全安对土地的鬼魅一笑。影片中,多次出现风吹麦动的场景,宽宏的空镜头相携以剧中人物的挣扎和呐喊,这个场景不单是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一种抒情而已,它对于《白鹿原》整体的抽象意义,或许就如同涓涓泉水对于《人世间》来说象征梦想,下水道激流对于《黄金大劫案》来说寓意虚无,窗棂阳光对于《肖申克的救赎》来说等同自由,风动麦田是一种宿命的力量,是人性中原始的野性,它扎根泥土,却又始终受到风的左右。

  电影《白鹿原》中的众多人物相对于原著来说,都显得稍有克制不够澎湃,田小娥除外。

  在影片的前半段,由黑娃的出逃激化了两个家族的矛盾,直到这里,王全安讲的都还是白鹿原的故事,但剧情越往后,女主角被众星拱月的意思就越明显了,虽然张雨绮已然克制了原著田小娥身上香艳和妖娆,可这也依然没有阻止得了导演与丈夫身份合二为一的王全安,在影片中狂热地表达了一把对妻子的爱。难怪有网友戏称,《白鹿原》或许应该叫做《田小娥:我是怎样把白鹿原上的男人们搞垮的》。

  对于原著人物大刀阔斧的革新是他烙印“王全安作品”的第一步,书中的第一女主角白灵被田小娥彻底取代,鹿兆海也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由此带来了剧情矛盾节点的锐减,委实可惜。在历史大背景的设定和刻画上,影片也刻意规避了电影审核的雷区,直接抹掉了国共两党激烈对抗的天边炮火,转而只把镜头对准了白鹿原上许多男人和一个女人不得不说的二三事。女性形象的第一优先制造,有时也会让人恍惚,把王全安和张艺谋傻傻分不清楚,有人说只有这样才是商业电影,在中国特色的电影市场里,好导演都应是三重身份属性的统一者——电影创作过程中的导演,广电总局的政策解读者和商业运作的熟练资本家,显然,王全安已借着最后一重属性向张艺谋致敬。

  用家族的斗争母题置换出更为磅礴的历史承载,用两性间的爱恨情仇扎根于生存的磨难之中,他敬畏生命,热爱土地也极具野心。在多变的“王全安”标识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有他“承认自己,原谅自己”的拍摄初衷,更有着一声对于大时代幕布下人物命运黑色幽默的无奈长叹,只可惜,在这部电影中,导演丈夫对演员妻子的爱实在太浓。

  王若馨

【编辑:鲍文玉】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