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引进片20年:《亡命天涯》那一枪永远最响

2013年09月02日 15:17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0)
引进片20年:《亡命天涯》那一枪永远最响
《亡命天涯》

  “打开市场,解放思想”这八个字听着虚,做起来却实在很难。

  从第一部“好莱虎”大片《亡命生涯》的引进,到中国电影人十数载谈“虎”色变,再到如今外国片商为抢中国市场,纷纷订制特供版,一转眼20年过去了。

  然而,中国电影在引进片的冲击下没有被打垮,反而一步步地走入正轨;电影市场更是跃升为全球第二大市场,成为世界电影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那些年我们看过的引进片,不论好赖都让我们领略到了电影的魅力。

  只要推开一扇窗,就能让世界进来。

  《亡命天涯》那一枪 永远最响

  在引进大片来临之前,中国电影也是有过一段狂欢期的。文革结束后,禁锢了10年的群众文化生活骤然间得到释放,几百部中外电影重登大银幕,电影院再度火爆起来。不过进入90年代,由于大银幕上播放的仍是几十年前的外国片,观影的热潮逐渐冷却。

  到了1994年,《亡命天涯》的引进让很多人眼前一亮,原来电影还可以这么好看。当时还有个小插曲,1993年元月,在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打通中间、装大两边”的口号,40多年来计划经济下电影的统购统销以及由此形成的制片、发行、放映三者之间经济分配上的不合理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影公司的全国垄断经营被打破。

  虽然中影不管发行了,打破了它的垄断,但电影仍然要从各省级电影公司一级一级向地方下发,垄断行为实际上仍然存在。而《亡命天涯》发行的时候,北京主要电影院联合海淀电影公司试图打破北京市电影公司的垄断,最终比北京市电影公司早发行了一周。

  上面说的是改革,对影片本身来说,当时我们对外的宣传一直在说这是国外最新的影片,而观众对影片充满了期待,这是中国观众对大片最初的印象。

  其实这部影片还不算最轰动的,最轰动的应该是施瓦辛格主演的《真实的谎言》。那时候大家都说所有商业元素在这部影片中都具备了,你想看什么就有什么。当时一张电影票也就二三十块,但有人去电影院买张票却花了七八十块钱,就是因为这片子太火爆,票都让黄牛拿走了。

  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现在大家再看这种所谓的大片,没有太多新鲜感了。从市场和票房的角度来考虑,近几年除了《阿凡达》足够火爆以外,其它影片很少有那么多的惊喜,观众都见怪不怪了。今年上半年国产片票房高于进口片票房,说明观众看得大片多了,希望看点接地气的影片。只要是个开放的国度,观众肯定会更欣赏自己国家的影片。

  口述/刘洪鹏(北京电影协会会长)

  整理/记者 田婉婷

  论争锋

  《英雄》揭竿领风骚 国货自强

  20年前开始引进海外大片,对中国电影产业化的道路有着复杂的意义。最开始每年十部进口大片,就占领市场一半份额,观众进电影院几乎就是为了欣赏大片的奇观场面,而国产电影的票房相当一部分都是包场,纯观众自发的消费行为几乎成为行为艺术。

  在海外大片和盗版VCD的双重压力下,国产片节节败退,即便有冯小刚导演的喜剧电影维持着局面,可依然无力改变大局。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与陈凯歌导演的《荆轲刺秦王》两部严肃的历史题材电影都遭到了票房失败和舆论的口诛笔伐。整个90年代都在电影院关闭、观众流失、市场多元化的大势中无法自拔,所谓大片的高票房也不过是风卷残云的相对值。

  2000年,广电总局将引进大片额度提高到20部,国产片危局更加严重。2000年的引进大片中,有部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尽管当年的票房和口碑都不够出色,然而该片来年拿下的四项奥斯卡大奖却让张艺谋做出了反应——《英雄》在2002年拿下的2亿多票房,一举将国产片的孱弱面目改变。此前,电影市场严重萎缩,年度总票房还不到10亿人民币——这还包括20部引进大片的贡献。可想而知,海外大片的一枝独秀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会有健康发展的可能。

  《英雄》的超高票房,让中国和海外电影投资人意识到华语片也有媲美海外大片的能力,中国电影自此便进入了大片投资时代,电影院线的投资也同步进入了高峰期。自下而上的“革命”,才真正让引进大片和国产片同时拥有高票房,伴随着银幕数量的疯狂增长,引进大片的票房在绝大多数年份超过国产片,绝对值迅速飙升,中影、华夏等公司凭借票房分成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而国产片在尝试了不同量级的投资和各种类型片,吸取了足够的经验教训。

  2012年,引进大片额度增加到34部,而3D版《泰坦尼克号》达到10亿,再联想到《阿凡达》的12亿,业内人士几乎哀鸿遍野。不过转眼到了2013年,此前内地电影人的经验教训加上观众结构的改变,终于爆发出了质变效果。随着中小投资的《泰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等极具内地特色的电影大获成功,票房上实现了此前未达到的高度,于是也就进入了引进大片的第三阶段:合理竞争。

  自此,海外大片必须正视中国观众的口味,甚至还要制作“特供版”,否则中国观众很可能会去看水准不一但更反映中国现实的电影去了。

  文/云飞扬(影视策划、影评人)

  谈体验

  吻王子的快感 留在影院

  为什么会爱电影?这是我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回答起来也许不难,但在电影资源过剩的当下,片子看多了很容易麻木,以致在观看过程中漫不经心,视觉和心理上都不再敏感。每当陷入这种状态时,如果能走进影院,全情投入地看完一部好片,大脑会像被重启了一样,再次体验到最初爱上电影的感觉。

  印象中最早在电影院里看到的引进大片是1996年的《勇敢者的游戏》,如今想来这是部很欢乐的冒险片,但当年刚上初中的我真是吓得不轻,觉得那游戏棋里冒出来的动物真可怕,清楚记得周围同学都被幽默情节逗得哈哈大笑时,我却吓得笑不出来。可还有比我胆子更小的,听说一位比我高一年级的女生,晚上回家的路上骑着自行车想剧情,满脑子都是游戏棋“咚咚”的声音,害怕得顾不上看路,掉进了马路边施工的沟里。

  除了这部把我吓得魂飞魄散的儿童片,翻了翻网上发布的引进片列表,发现当时学校也组织观看了不少大片,比如后来才知道是公认的失败之作《蝙蝠侠与罗宾》,当时觉得故事特好玩儿,毒藤女好漂亮;还有用暑期观影券看的《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连着两天去看了两遍。如今想来那真是最原始的观影体验,没什么顽固的自我意识,不带所谓专业的评判标准,同学之间可以毫无顾忌地兴奋讨论“烂片”……

  不过人终究要长大,前两年在影院里看《玩具总动员3》,不远处坐着的几个小朋友笑个不停,可我却是边看边哭,到结尾哭成泪人。于是不由得庆幸自己坐在角落,否则孩子们会很难理解这位怪姐姐的行为吧。走出影院时,意识到成人和孩子反应的巨大差异,正好证明了这是部极棒的卡通片。

  相比续集电影,要去看那些自己并不熟悉主题的片子需要更大动力,有看到《星际迷航》时的惊喜,也有失算的时候,比如看完《饥饿游戏》后,那后悔劲儿就别提了。

  电影这种商品的特别之处就是花钱消费前看不到产品完整的样子,所以看电影有点像吻青蛙,吻到王子的几率并不大。但相比那些国产片,引进大片里的“王子”还是不少的。因此,每当我了解到眼下上映的引进大片可能不错,就会去影院看,或许吻不到“王子”,但至少能再一次提醒我,为什么会爱上电影。

  文/电影筛子

  制图/刘江

【编辑:鲍文玉】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