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地心引力》:亦小亦轻的好莱坞商业片

2013年12月05日 13:53 来源:天天新报 参与互动(0)

  导演卡梅隆盛赞《地心引力》为“影史上最好的太空影片”,此番评价被中国内地宣发断章取义地演绎成“史上最强太空科幻电影——《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这样颇具误导性的宣传语。不过,最好、最强的评价确有它的道理,从运镜、特技、视听体验上讲,《地心引力》堪称优秀。不过,扑面而来的Bug、平淡的叙事、缺乏深邃主题也让舆论和观众指摘它名过其实。其实,若以好莱坞的叙事模式以及电影类型来衡量,《地心引力》更趋向于一部亦小亦轻的好莱坞商业影片,过分的夸饰和贬损显然都为它带来了过多的背负。

  有些死忠粉说在《2001漫游太空》之后,太空电影已死。如果与库布里克的杰作相比,那么《地心引力》格局显然小了很多。同为太空与人,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将视角外向于宇宙,并以漫游的姿态、形而上的方式和史诗般的气质求溯宇宙奥秘、生命密码,而后者则是好莱坞体系下诞生的以太空、历险为主要元素的标准商业片,它并没有承载过多的宏大和深邃。所以部分镜头,如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返回空间站后身体蜷缩,在失重悬浮中,画面构图如同母体子宫,便略显得刻意造作。

  从类型的角度来看,《地心引力》可以归于太空惊悚影片,只是它对于惊悚的营造并非像《异形》系列那样,依靠幽闭的空间、黑色的影调和凌厉的造型感来强调,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放眼于宇宙之浩瀚之壮阔,在长镜头、大远景中展现空间无限,同时在特写镜头的逼近下注目一个小小的个体生命,她的遇难、漂泊、蜷缩、放弃、振作。这样一个由外太空回归地球的过程,则复述着常规的叙事模式,那个如同鲁滨逊般从荒蛮孤寂中逃离的故事。作为对人类极限的考验,将个体置于绝望境地以展现其反应的故事模式远至《奥赛德》,中间又有通俗小说中的《鲁滨逊漂流记》,电影中则有《荒岛余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只是当逃离的空间变成太空时,巨大的未知感超离了大多数人类的想象。它不像是鲁滨逊的荒岛那样,无论如何双脚还踏在土地,仍有根基。失重的太空下, 个体的恐惧被巨大的未知感放大延长,随之带来的是影片奇观性的增强,惊悚感的增强,以致于这种强化的效果更容易引发观众的代入感。

  不过,当勾连起世界航空航天的发展过程时,就会发现强化的惊悚感并没有遮盖影片平和的态度,没有了冷战时代“星球大战”式的竞争状态,没有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太空堡垒”,虽处处危机,却仍留有希望。乔治·克鲁尼一句“恒河的日出”,道出了的此岸地球的壮美和价值,也含着对彼岸地球的期待和憧憬。

  最后,不得不提到影片所引发的一个十分契合当下语境的话题,即中国航天。影片中女主角借助中国天宫号内的返回舱安全抵达地球。自灾难片《2012》开始,好莱坞大片中的中国形象成为了特别令人瞩目的电影现象。这些反映了好莱坞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尤其当如《钢铁侠3》等影片推出“中国内地版”之后,建立在商业原则上的考量更加明显。  ○文/王腾飞

【编辑:蒲希茜】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