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剧中的中国元素:《生活大爆炸》讽刺学术造假

2014年02月27日 14:05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美国人对世界各地的人都有刻板印象,比如俄罗斯人都是壮汉保镖,南美国家小偷多,澳大利亚人钟情花裤衩。当然对中国人也未能例外。

  为了展现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的文化多样性,一部美剧总是要出现多种肤色、多国文化。那些出场的“外国人”也均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即美国人对来自这些国家的人形成的这些刻板印象。

  由美剧来看,以下各国出场人物的特点大致是:亚洲国家多学霸,俄罗斯壮汉身手差;南美国家小偷多,澳大利亚偏爱花裤衩。

  一般来说,在美剧中,当亚洲人出现时,尤其是来自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除了那种服务生、护士、保姆、偷渡客之类的小角色(曾在《绝望的主妇》《实习医生格蕾》等剧中客串),戏份重一些的不是学霸型,就是那种呆头呆脑的技术宅。让我最欢乐的是这样一个片段:一个亚裔很快心算出数学答案,在众人惊异的注视下说:“怎样?哥是中国人。”

  俄罗斯的壮汉常以腐败士兵、大佬保镖的形象出现,但身手似乎差一些,常常连轻量级的女选手都打不赢。

  美剧中,只要演到有人要去南美国家,我的第一反应便是:这哥们儿要衰。这是因为好几次演到美国人去南美国家,要么钱包丢了,要么被当地的地头蛇整得身无分文。感觉那片大陆就跟龙潭虎穴似的,不明白编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知。

  而凡是取景澳大利亚的,剧中的男士必然手拿啤酒身穿花裤衩,不系衬衫扣子在海滩上信步。

  不过,这些刻板印象也并非一成不变。

  近年来,亚洲面孔在美剧中出现得越来越多。《越狱》《英雄》《The 4400》《生活大爆炸》《迷失》《绿箭侠》《格林》《破产姐妹》等均有中国、日本、韩国与印度籍演员担任重要角色。香港出道的越南混血演员李美琪(Maggie-Q)则在《尼基塔》中出演女主角尼基塔。最近大热的《纸牌屋》第二季更是增加了不少的中国味儿,如剧中重现了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现场,意外呈现出一种一本正经卖萌的别样喜感。

  出场人物的特征也越来越多元化。美剧中亚洲国家的出场人物不再像过去那样,都跟弱势群体似的,出现了一些“狠角色”。例如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绿箭侠的中国师傅)、背景深厚的神秘大佬(《越狱》锡拉的中国买家)、韩国版“教父”(《迷失》Sun的父亲)……

  随着美国对中国的了解,美剧中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具有现实讽刺意味又让人哭笑不得的桥段。例如《神盾局特工》里的女特工被抓到山西挖矿——你当挖矿不需要老乡介绍吗?《疑犯追踪》里Reese执行任务时被派到了“鬼城”鄂尔多斯,空无一人的楼盘外有钢丝网隔离,上边挂着一块写有“禁止入内,H5N1禽流感”的牌子——你当鄂尔多斯盖的是养鸡场吗?《黑名单》里秘密特工吴京有个隐藏真实身份的“先天”优势:他是计划外出生的,“对他的家庭来说根本不存在”——你当计生委是好糊弄的,如果可以随便“不存在”,社会抚养费找谁收去?《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弄错计量单位,由此得出的“伟大的发现”成了一个国际笑话,而中国的一个核物理研究所竟然“证实”了他的发现,这是明显的学术造假。

  套用一句网络用语:这简直是黑出翔了。按这个节奏,北京的雾霾很快就要出现在美剧中。

  美剧偏爱中国元素,这个不难理解,但有一点我始终无法理解:找个国语老师很难吗?美剧中人的普通话简直烂透了,发音大多类似《生活大爆炸》里霍华德那句“洗个痛快澡”(音:洗哥通快找)。即便是华裔演员,发音也很生硬,反正不靠字幕,我基本听不明白。(灰常)

【编辑:耿庆源】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