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张艺谋忆恩师吴天明:他晚年很纠结不快乐

2014年03月09日 08:48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追悼会现场。

  张艺谋接受采访。

  冯小刚在现场。

  张纪中在现场。

  昨天下午,导演吴天明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张艺谋、冯小刚、彭丹、陆川等前来现场悼念。电影局局长张宏森等多位领导也来到现场表达哀思。4日上午,吴天明因心肌梗塞在京离世,享年75岁。追悼会现场,吴导女儿悲痛异常、失声痛哭。记者采访了张艺谋,提起“恩师”的突然辞世,他难掩心中的不舍和痛惜,“太可惜了,以他的身体,怎么也应该再活个十年二十年的。”

  慧眼识才坚持体验生活

  记者:最后一次见到吴天明是什么时候?

  张艺谋:大概是去年八九月份吧,他找我谈一个合作的事儿,一起吃的饭,还有他女儿吴妍和我女儿张沫,谈了大约三个半小时。我们时常见面。

  记者:当年拍电影《老井》时,他是怎么想到要让您来演男主角的?

  张艺谋:我原来是担任《老井》的摄影师,和西影厂的陈万才搭档。当时《黄土地》刚拍完,我被借调到西影厂“新老搭配”。选演员“孙旺泉”的时候,我带一个组,要选瘦的,就拿我当样板,全国找,结果选不到合适的人,最后说让我试一下,我当时都震惊了,但最后还是同意了。紧接着就到山西体验生活,前期三到五个月,要求打磨得像个农民。因为他是师从导演崔嵬,讲究“从生活中来”。那是我第一次体验生活,直到今天依然印象深刻。我现在拍《归来》,表现那些失忆的人,要从生活中来,那是中国文化人的创作,直到今天受益匪浅。

  我们都有纯朴迟钝木讷一面

  记者:请您回忆一下那个年代的西影厂,以及正当盛年的吴天明导演的主政风格。

  张艺谋:“头儿”是1986年任厂长,当了6年。我的《红高粱》、陈凯歌的《孩子王》、田壮壮的《盗马贼》都是在他任上拍的。他的主政风格是:雷厉风行,淳朴、真诚,是个干事业的人,而且是内行,特别爱护创作人员。他把我爱人(前妻)从外地调到西影厂,帮我解决了大问题。户口、工资、两地分居,诸如此类,解决了很多创作人员的燃眉之急。

  记者:您对他的电影风格怎么看?

  张艺谋:他的风格很像台湾的侯孝贤,只是更硬朗,都是那种乡土的、从土地而来的质朴。他的作品都是有感而发的东西,他们这一代很注重真情实感,也许从技术、技法、观念上说他们可能落后了、落伍了,但是他将全部的情感真诚倾注到每一寸胶片上。回过来看发现,他的创作风格是大师级的,是无形的,就是他不追求华丽的、形式感的东西,他就像太行山的石头一样,那真的是一种返璞归真。

  记者:他的电影风格是否也影响到您的电影风格?

  张艺谋:我和他都是陕西人,是老乡,有共性,有纯朴的一面,也有迟钝、木讷的一面。我的电影里爱用陕西老三色——黑白红,他的《人生》、《老井》里也是,他对我的影响很大,后来才感觉到非常可贵。

  晚年“很纠结”“不快乐”

  记者:他在中国电影史上会有怎样的地位?

  张艺谋:说到中国电影史,无论如何,八十年代这段璀璨的历史,一定会写下吴天明的名字。这一是因为他自己的作品,二是他扶持了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品、成名作,给了他们扬名立万的机会。当年我拍《红高粱》的时候,因为找不到种高粱的3万块钱,都要急死了,“头儿”悄悄把钱给我,说拿去赶紧种,当时剧本还没通过呢,一个月之后剧本才通过,据说也是他打了保票才通过的。

  记者:1994年吴天明回国后心态上有哪些变化?他晚年的生活和经济状况如何?

  张艺谋:他晚年能感觉到他不快乐,想拍的电影不能痛快地拍,又不愿意做那些应景的东西。经济上,感觉不宽裕,现在东西都贵,他也应该算“北漂”吧,反正我一直是“北漂”。他想做很多事,像建电影基金会、办电影学院,很多计划,都没来得及实现,壮志未酬啊。 新 华

【编辑:金鹏飞】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