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编剧芦苇:中国导演中没有天才

2014年04月01日 17:15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这半年,编剧芦苇突然“火”了。他的新书《电影编剧的秘密》一经推出即受到热议,近日他又推出了自己未被采用的《白鹿原》剧本,据出版社透露,接下来不少芦苇写作但没有拍出来的剧本都将陆续出版。日前,吴天明导演去世,定居美国的芦苇特地赶回国,足见这位恩师在芦苇心中的位置之重。

  芦苇身材瘦削高大,胡子稀稀拉拉。三次见到芦苇,他都戴着一顶帽子,穿着圆口黑布鞋,哪怕是在聚光灯烘烤着的舞台中央,帽檐儿的阴影也遮住眼睛。这次长聊,他聊到兴起,不知什么时候摘了帽子,露出凌乱的白发,才让人想起这位“第一编剧”已经是一位六十四岁的“老人”了。

  批评是克服弱点的药剂

  记者见到芦苇的时候他重感冒,嗓子几乎沙哑,说话间不停喝水,每到愤慨处,依旧字字铿锵。认识芦苇15年的王天兵这样形容他:“芦苇有庄稼汉的结实,但无农民的习气;像工人一样纯朴,却没有体力劳动者常见的粗鲁;又不同于某些不修边幅的脑力劳动者,他衣着随意却不邋遢,既不吸烟也不喝酒,仿佛既属于又不属于芸芸众生。”

  王天兵看来,芦苇最特别的是,他是1950年生人,却有着完全不同于那个年代人的气质和想法。芦苇有着西化的好莱坞式的电影技法,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拍出《疯狂的代价》这样类型商业片,可是他又热衷于中国的乡土故事,写出《霸王别姬》的芦苇对昆曲、老腔、京剧和民歌情有独钟。

  芦苇多年的朋友、画家刘小枫告诉记者,芦苇批评导演是对事不对人。“我们好多朋友也都怕他得罪人,昨天芦苇跟我说,敢说他就敢当,说点真话怎么了?”

  芦苇面对争议,倒呵呵笑了:“我这人嘴上没闸,想哪儿说哪儿,既然要说,咱们就说真话。如果我不了解的我不说,既然说就不说假话。我没觉着自己大胆啊,是不是我该换个方式拐着弯说?太费劲了,没必要。”

  刘小枫告诉记者,面对媒体记者的一片称赞和大量报道,目前芦苇“最想听些对他的负面意见,对他的观点和《白鹿原》剧本的指责,他觉得有争议、有辩论是好事情。”芦苇本人也直说,面对争议,他认为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是帮助你克服弱点的药剂,是净化环境的,它让你干净起来。”

  价值观不认同的电影我不接

  芦苇是个强势的编剧。《霸王别姬》之后,陈凯歌找到芦苇想再度合作《风月》,被芦苇拒绝了。“我不写自己不认同的剧本,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虚假的,我做个功课,跑到上海去翻了一遍各种资料。”芦苇说,他只写自己价值观上认同,并且对内容感兴趣的剧本。现在的芦苇正在写《佛朗索瓦》,一个法国的传教士提着一台卢米埃尔的相机来中国拍照片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初的云南,所以芦苇在云南闭关写作。

  与诸多知名作品相比,《电影编剧的秘密》最后一页列出了长长的一串芦苇已经完成的、然而却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拍出来的剧本。其中有芦苇为陈可辛导演写了14年的电影剧本《等待》因为涉及军旅题材迟迟没有过审,有为吴天明导演写的心血之作《岁月如歌》刚刚开拍,吴天明就因病去世,还有他颇费心力写成的《杜月笙》因为人物敏感也没有人敢拍。

  芦苇给不少编剧专业的学生讲过课,对好莱坞的类型片有着技术性的研究,然而他却说,自己最想谈的并不是写作技巧,而是价值观问题。他对中国电影的价值观感到失望。“中国电影现状就是娱乐至死,通过电影来思考生活这个功能基本上废了。”芦苇说,“中国电影的倾向很危险,电影人都变得有点贱皮贱脸了,我们到电影院里很少寻求感动、寻求交流,只是去消遣,变得跟娱乐场所一样了。”

【编辑:耿庆源】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