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娱评:中韩电影人合作仍需互相了解

2014年04月30日 14:15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早上还没起床就被朋友漂洋过海的电话叫醒,火急火燎地:“去年韩国有啥电影既卖座又叫好?”答:“可以参考下《新世界》和《监视者们》……”一番对话下来,才知道原来是有钱但没经验的大陆老板想投资电影却摸不着方向,于是想借着韩流趋势,照猫画虎搬弄部电影版“韩剧”。一时间哭笑不得。而且这样的经历不止一次。

  除了韩流文化的再次走红之外,中国电影莫大的市场前景无疑是各种项目在积极运作的支撑背景。在刚刚落幕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耳里听的,眼里看的,也是乐此不疲的合拍新闻。既然国际联手已成为业界认可和追捧的项目热点,我又在质疑什么呢?

  在最近的一次电影会议上,有同行评论起老好人池珍熙的票房号召力,说由他主演的电影《我在路上最爱你》因文章的绯闻事件而完败。先抛开文章是否该片“票房毒药”不说,对于这种毫无诚意、更无艺术性可言的四不像电影,处处滥竽充数的“爱情3D”,正是前文所说的那么多想要上马,或正在上马的“中韩结合”电影的前车之鉴。在此,我并非否定真诚基础上清醒地联手,而是针对大多数不负责任、趁热投机的案例而言。

  简单说,这部电影就是一个点子,一个为丽江定制,为中韩合作生硬拼接的点子。而不是一个具有起承转合逻辑性的故事。导演显然是个在中国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外国人,于是想把在中国感同身受的N多生活随感一并装进影像中去;同时他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专业粉丝,所以故事中处处可见乏善可陈的韩剧桥段和道具,比如“时限爱”(有时间限制的爱)的设定和焰火、相机等等。肆意罗列韩式浪漫与伤感,让人质疑文化的真诚度——果然也能如商品般贩卖?而且还是过期的、甚至变质的?导演的东施效颦让该片在呈现上碎片化,加之蹩脚的配音,更显得陈旧又不合逻辑。

  外国人写剧本,危险系数极高,即便不是格格不入,但隔靴搔痒的情绪病症十分明显。同时外国导演的视角总逃不脱猎奇,但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电影观众已逐渐从内容猎奇慢慢向形式猎奇过渡,比如3D或4D,于是普通规模的商业电影若能在内容和情绪上无缝对接当下,显然卖相好。

  这让我想起最近辅导的两篇导演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国学生的论文主题是“韩国电影中关于社会热点与人文关怀的表达”,而韩国同学的主题则是“韩国电影创作者如何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相较可见,中国电影新世代们向韩国电影内容学习的渴望以及韩国创作者们试图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愿景。对于一名电影文化研究者而言,这都是好事,但古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先好好准备下,再动口,才不会被烫着。我们其实都还在互相了解的路上……

  □范小青(电影专栏作家)

【编辑:耿庆源】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