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电影《亲爱的》:无处释放的恨,更令人心揪

2014年09月04日 09:10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它根据真实的打拐案例而来,内容却不仅仅是打拐而已;它刻画了最虐心的失子之痛,意图却不仅仅是催泪而已。陈可辛作品《亲爱的》聚焦两个截然不同却互相牵连的“寻子”故事,影片虽有前后剧情及风格割裂、部分细节不够精细的毛病,却丝毫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值得关注的电影。

  电影放映前,片方为每位观众准备了手帕,大有要“哭晕在现场”的架势。蒋方舟等名人观众也的确自称“从头哭到尾”,但记者询问现场媒体同行,不少人反映“没哭出来”。当然,这并不表示影片情绪不到位。相反的,在表现黄渤、郝蕾3年寻子的过程中,影片仅仅选择了几个细节,就令人痛感:“不管多么努力,我们能够想象到的痛苦,也不及这些失子父母的万分之一。”

  没哭出来的原因在于,影片并未停留在用寻子来戳人心窝子、催人落泪上,赵薇的角色成为剧情的拐点。查阅故事原型彭高峰的故事可知,赵薇的原型仅是一个对孩子很好的养母,3年养育让被拐儿童对她情感颇深。但在电影里,她拥有了双重身份,既伤害了别人,也是被伤害的那一个,既与罪恶同行,却也付出了真诚的爱。本应是观众痛恨的对象,却让人恨不起来,而这种无处释放的恨意,才更令观众心塞。

  从这一改动上可以看出,陈可辛想拍的,并不仅仅是一个打拐、寻子的故事,想表达的也不仅仅是对拐卖儿童这一犯罪行为的批判。他甚至在片中避开了很多被拐卖儿童受虐的悲惨下场,回避了大多数犯罪的真相。可以想见,这一点在影片公映后定会引发争议,但从电影的角度来看,赵薇一角的改动让影片更显人间百态、人性复杂。可惜的是,这样的设定同时导致了影片割裂成为“黄渤寻子”、“赵薇争女”两个部分,风格、内容、情绪都迥然不同,缺少一气呵成之感。

  相比之下,演员的表演值得集体获赞。黄渤对一个失子父亲的精准演绎令现场媒体惊叹“已成戏精”。郝蕾在这类现实主义题材中一贯水准极高,这次自然也不例外,连红毯上略显浮肿的脸部,也成了戏里失子母亲夜夜流泪的表现。赵薇在跨界导演后回归表演,一出手就是一个只会说方言、习惯性直不起腰的农村妇女,唯一的违和感在于,即便是村妇,这个村妇的长相也是村花级别的了。(记者 万旭明)

【编辑:耿庆源】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