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卫视跨年成绩单出炉 差异化策略助《国剧盛典》突围

2015年01月05日 08: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卫视跨年成绩单出炉差异化策略助《国剧盛典》突围

  中新网1月5日电 每年的卫视跨年之战都格外引人关注,今年的卫视跨年战中,除了跨年夜湖南、浙江、东方上演“三国杀”外,元旦之夜安徽与江苏的“搏杀”也着实带劲。值得注意的是,在五家卫视的跨年争霸中,安徽卫视以不同于其他四家的“差异化跨年”,显得格外亮眼。

  在其他四家都以载歌载舞的跨年演唱会形式玩得不亦乐乎时,安徽卫视继续坚持走自己的路,推出至今已举办六届的《国剧盛典》,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和口碑影响力。据CSM33城数据,安徽卫视2014国剧盛典收视率1.504%,市场份额4.192%,排名省级卫视同时段第三位。

  差异化策略助国剧盛典塑造标杆

  从湖南2005年举办第一场跨年晚会至今已有10年,十年来,卫视跨年晚会大多以演唱会的形态出现,虽然在个别环节上有所创新,但同质化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反观已经播出六年的安徽卫视国剧盛典,从2008年推出第一届,就打出了差异牌,关注电视剧行业,为剧星点赞,为行业喝彩,将一批优质的电视剧作品推送给观众。

  国剧盛典作为中国电视剧行业最具影响力的评选之一,由主办方依据电视收视率、影响力、观众美誉度以及新媒体热度等多项指标综合考量,评出奖项,堪称目前中国最全面、覆盖范围最广的电视剧评选活动之一,并已经成为业内电视剧评价体系中当之无愧的标杆,被誉为中国电视剧届的奥斯卡。

  去年,国剧盛典移出跨年档后,取得了播出当天收视率、收视份额双双第一的好成绩。这个成功经验也在今年得到延续,今年的国剧盛典在元旦当晚播出,不仅在时间安排上有别于其他跨年晚会,在节目内容、互动形式等方面,也独“剧”一格,极大地突出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业内人士认为,在跨年演唱会大行其道、同质化制造审美疲劳的今天,安徽卫视国剧盛典正是因为坚持差异化品牌路线,以观众为先,接地气,不跟风,不仅独“剧”一格,而且非常难得地在收视率、影响力、商业收益等方面实现了多赢,从跨年收视大战中成功突围,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从“看电视”到“玩电视”的转变

  媒介融合时代,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关系愈发紧密。今年的国剧盛典在与新媒体的合作上全面开花,与各大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均展开了更加深度的合作,通过与新媒体达成战略性深度合作、融合,催发节目在电视、网络、客户端等产生“多屏共振”的效应。

  今年的国剧盛典,和新媒体平台在推广、奖项设置、明星邀约、红毯直播设计等多个维度深度合作,引发网友强烈反响。此外,今年的国剧盛典首次设立最具新媒体影响力演员、最佳网剧奖项,体现了传统电视媒体对于网络社交媒体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在观众追剧的平台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国剧盛典拥抱新媒体的做法收到了有目共睹的良好效果。数据显示,2014国剧盛典网络视频播放量超过4000万次,相关微博话题讨论量超300万条,‍阅读量20亿。这些数据均位居跨年晚会的新媒体互动数据前列。

  电视业内人士评价: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今年的安徽卫视国剧盛典大胆创新跨屏互动方式,设立特色奖项,让观众、粉丝深度参与,实现了从传统的“看电视”向多屏的“玩电视”的转变,同时也体现了节目团队不断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强劲生命力。

  首创大电影弹幕直播新互动

  除了与新媒体的全面深度合作外,此次国剧盛典在互动方式上也玩出了新意。尤其在与微信的深度合作上,在国剧盛典播出过程中,通过微信“摇一摇”,与观众实时互动。据统计,仅这一互动,就吸引了高达272万的微信用户参与,安徽卫视官方微信也在此期间猛增13万粉丝。

  此外,今年的国剧盛典还首次尝试在开播大电影的直播中加入弹幕互动功能。据了解,元旦当晚,参与观看国剧大电影的现场观众多达数百人,弹幕后台互动数量达近万条。而此前在微博上发起的观看国剧大电影活动,也吸引了众多网友积极参与,这也是国剧盛典举办多年以来首次尝试线下与线上结合并取得成功。

  作为安徽卫视2015年的开年之作,国剧盛典的成功,不但进一步夯实了国剧盛典的品牌影响力,也为2015年安徽卫视发力综艺节目开创了一个高起点。接下来,安徽卫视将紧紧依托“好剧行天下、综艺乐万家”的全新频道定位,创新媒体融合模式,破局2015,全面提振安徽卫视的平台影响力和收视号召力。‍

【编辑:罗攀】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