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畅销书作家进军影坛能否“乘风破浪”?

2017年02月04日 16:18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韩寒:“我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何平:“他们的文学一定是枯竭了”

  电影《乘风破浪》正在热映中。这是韩寒执导的第二部电影,他不讳言这部投资1.6亿元的影片也许是“最贵的国产喜剧片”。相比他的首部电影《后会无期》,《乘风破浪》引发了更多的争议。从三个月完成拍摄并上映,再到主题曲引发的“直男癌”风波;从作家韩寒,到导演韩寒——韩寒一直处于舆论中心。

  和韩寒一样进军影坛的作家并不少,2016年上映的就有郭敬明导演的《爵迹》、张嘉佳导演的《摆渡人》,《罗曼蒂克消亡史》导演程耳最大的梦想也是当一名小说家。越来越多畅销书作家转型当导演,这对日益蓬勃的中国影坛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

  现象 作家身兼导演和编剧

  《乘风破浪》在豆瓣上的评分为6.9分,是这个竞争激烈的春节档中豆瓣评分最高的影片,甚至高于周星驰和徐克联手的《西游伏妖篇》(5.7分)。熟悉韩寒的观众可以在《乘风破浪》中找到他的影子,可以说,这是一部相当具有“韩氏特色”的电影。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韩寒说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拍摄和剪辑是同时进行的:“一旦想清楚了要什么,剪辑和后期可以进行得非常快。有些电影剪辑需要很久,那是因为导演不知道到底要什么。”

  这或许也是作家转型导演的优势之一。无论是韩寒的《乘风破浪》,还是张嘉佳的《摆渡人》,又或者是郭敬明的《爵迹》和《小时代》系列,作家都是同时兼任导演和编剧,这为影片的故事和风格奠定了基础,也避免了导演和编剧有可能出现的分歧。

  近年转型当导演的多为畅销书作家。如果追根溯源,这股风潮应该始于台湾作家九把刀自编自导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部电影让人们意识到,畅销书作家本身也是大IP,作家携带的人气能够直接转移到电影院里,这就让电影有了一定的商业保证,自然更容易吸引投资。无论是韩寒、郭敬明还是张嘉佳,他们本身都拥有强大的粉丝基数,再加上自带的话题属性,所以从他们决定进军影视圈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票房不会太差。《小时代》系列累计票房近18亿元,《后会无期》累计票房6.5亿元,《爵迹》累计票房3.8亿元,《摆渡人》收获4.74亿元。截至昨日记者发稿时,《乘风破浪》累计票房3.8亿元。

  问题 电影市场充斥“伪导演”

  除了作家,中国电影市场的急速膨胀让越来越多的编剧和演员也拿起了导筒,其中包括正在上映的《大闹天竺》导演王宝强。对此,人们开始思考“当导演究竟需不需要门槛”的问题。姜文曾开玩笑说自己是发现“导演不需要特别会什么”才去当导演的。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除了导演,许多工作分别由编剧、摄影、美术、剪辑等去完成。看起来,导演似乎并不太需要专业技能。不过,一种专业观点则是:一部电影的核心永远是导演。导演是电影行业壁垒最高的职位,无论是构图还是剪辑,包括调教演员,具体到每个环节,导演的专业眼光都至关重要。《公民凯恩》导演奥森·威尔斯就曾说过:“没有人能被称作导演,直到他亲自剪辑。”

  近日,导演何平在微博发话:“我多年前说过一句话,在中国当作家干上电影导演的工作时,就不会写出好文学了。视听觉的表现力、丰富性及不确定性远远超过文字的描述,如果有这样的作家出现在导演行业中,他们的文学一定是枯竭了,拍个电影无非是找回些自信而已。他们本质上根本不是作家,所以拿着最好的资源,也拍不出作者电影。”他还补充道:“很渴望看到作家当导演洞察现实、历史或未来,如果他们也和那些毫无思考力、前瞻性的庸俗作品比肩,作家的确徒有虚名。”

  作家跨界转型,固然有个人才能、兴趣的原因,但背后的商业利益则更为直观。无论电影的口碑如何,电影产业在这个时代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影响力,远不是写书能实现的。畅销书作家拿起导筒,不仅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也缩小了文学和大众娱乐的边界。有人甚至直言,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上有太多“伪导演”,这些导演只不过是因为各种原因被推到了导演的位置而已。

  【链接】 当上导演的著名作家

  杜拉斯是当代最知名的女性作家之一,《情人》被许多文艺青年奉为经典。她和法国新小说派的作家走得非常近,而新小说与法国电影新浪潮恰好在同一时期兴起,彼此的交流与融合,让电影成为展示小说理念的平台。作为导演的杜拉斯,曾拍摄《印度之歌》、《卡车》等多部电影,还以导演身份入围戛纳电影节。而作家的身份让她导演的作品与众不同,比如在自编自导的《印度之歌》中,声音成为影片的主角,影片以画外音的形式讲述整个故事,文字仍然是电影真正的主角。

  李沧东应该是从作家转行当导演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如今他已成为韩国极具代表性的导演,并在戛纳、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获奖。早在1980年代,李沧东就以作家身份为大家所熟知,还拿过《韩国日报》的创作文学奖。随后,他以作家身份参与编剧,并由此进入电影圈。他导演的处女作《绿鱼》得到了不少奖项的肯定,从此正式进军电影圈。他的代表作有《薄荷糖》、《诗》、《密阳》、《绿洲》等。

  斯蒂芬·金作为北美畅销小说作家,作品大多被改编成电影,其中不乏《肖申克的救赎》、《闪灵》、《危情十日》、《魔女嘉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名作。1986年,斯蒂芬·金推出了自编自导的科幻惊悚片《火魔战车》,故事讲述机器有了生命之后,反过来争夺世界的主导权。影片中不乏暴力、惊险和恐怖的场景,而评价却非常一般,之后他再没当过导演。

  保罗·奥斯特进入中国读者的视线大约源自其小说《幻影书》中译本的出版。而他本人就是个电影迷,《幻影书》写的就是默片明星的传奇。保罗·奥斯特曾与华裔导演王颖共同执导《烟》、《烟变奏之吐尽心中情》,之后他还以独立导演身份执导了《桥上的露露》等电影。不过,他在导演领域的成就远不及他的文学作品。

【编辑:左盛丹】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