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今日影评·鸿论》尹鸿、谢飞回忆八十年代电影变革

2018年11月04日 09:55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 
《今日影评·鸿论》尹鸿、谢飞回忆八十年代电影变革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至中期,中国电影出现普遍性艺术创新热潮。那时,国人尚未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电视剧,去电影院看电影成为了娱乐生活的首选。据统计,1980年中国年度观影人次曾达到293亿人次,如果以十亿人口计算,那么每人每年观影29次,那是一个无法回归的大影院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第四代导演在改革开放的潮头迎来生活与思想的新浪潮,在此基础上对电影语言与主题内容进行了全面革新,并为第五代导演的“狂飙突进”打下坚实基础,这是中国电影文艺复兴的先声与轰鸣。11月2日,《今日影评·鸿论》特邀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谢飞带领观众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变革与传承。

  实践为电影黄金时代检验真理

  电影迎来从主题到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黄金时代,源于1978年5月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谢飞在《今日影评·鸿论》中表示,正是这篇文章破除了陈旧的观念,树立了新的理念,用实践检验了以往所坚信的概念与原则,将其落后的部分用坚定的信念加以否定。在电影艺术上也呈现了这样的情况,在《小花》上映时,谢飞与郑洞天正在天山厂支援创作,这部电影给两个人以极大的震撼。因为电影运用了全新的电影语言,将黑白与彩色,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大量的运动镜头表现了人的心理活动。最重要的是在艺术理念上注入了新的元素,在描写革命战争时,并没有沿着过去的习惯表现英雄主义,而是描写了人情、姐妹情与兄妹情,用情感主题替换了革命主题。

  

  而《生活的颤音》带给谢飞的则是社会生活方面的震撼,这部黑白影片打破了中国电影解放后几十年没有接吻镜头的先例。《大众电影》所登载的《水晶鞋与玫瑰花》封底接吻照唤起了尹鸿与谢飞共同的回忆,这幅照片引来一万两千多封读者来信,甚至还引起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争端。谢飞在《今日影评·鸿论》中认为,这代表了八十年代社会与人的不断变化与进步。在电影界,电影人们初次接触到内参片,马丁·斯科塞斯与今村昌平都携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出色作品来到中国,这对当时的中国电影从形式到内容都带来了很大影响。在此基础上,谢飞与郑洞天选中了名为《厨房交响曲》的剧本,据此拍摄的电影《邻居》于1981年获得了金鸡奖的殊荣。

  

  电影语言现代化思潮让电影焕发生机

  谢飞用个人体现四十年不懈改革

  尹鸿在《今日影评·鸿论》中坦言,电影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最大的改变就是开始用影像讲故事,以往影像只用来叙事,没有独立性,而在八十年代电影开始用影像讲故事,甚至影像的意义超过了故事本身。谢飞认为这种改变源于理论与创作的紧密结合,创作人员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理论,一方面饱览世界优秀作品化为自己创作的基石。

  张暖忻是这种现象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创作的文章《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曾于1980年创作会上引起广泛争论。但最让尹鸿感动的是,当时在电影界有较高地位的一批导演与电影理论家纷纷发声支持对电影语言现代化的讨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思想改革是实践改革的引领。《沙鸥》这部描写女排奋斗精神的电影成为张暖忻电影语言现代化的载体之一,在电影中她为了追求真实的效果,要求演员不化妆,并且全部用自然光线进行拍摄,这对中国的电影拍摄传统是极大的反叛。正是这种真实感,让戏中的非职业演员用真实散发出的青春气息直到今天仍能打动观众内心。

  

  谢飞用自己的履历对加大改革的号召做出坚定的回应,尽管他1978还在拍摄以阶级斗争为纲为内容的电影,但1984年就开始拍摄《湘女萧萧》这种以人情、人性为主题的影片,而1989年谢飞继续改革自己的艺术路线,拍摄了以个人生存状态为讨论焦点的电影《本命年》。谢飞表示正是因为敢于否定过去曾经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中国电影人才能用实践成果证明自己可以创造新电影并带来中国电影艺术的改变。

  第四代导演奏响中国电影变革先声

  第五代导演用视听震撼世界

  以谢飞为代表的第四代电影导演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尹鸿在《今日影评·鸿论》中认为,这体现在他们既受到新思想、新艺术、新思潮的影响,但对传统仍持有尊重的态度。这一代艺术思潮的变革所带来的影响真正让中国电影与世界的电影语言逐渐同步。谢飞表示中国的现实主义传统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传统在第四代导演身上烙印很深,而且他们又将其传承给了第五代导演。

  

  而第五代导演为影坛带来电影语言的新风,在视听语言上的表现上尤为大胆,突破了许多在第四代导演眼中的“规矩”。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1988年在柏林电影节放映时,因为字幕制作问题导致观众无法理解情节,但电影仅凭精彩的色彩与画面征服了评委,被誉为:“最像电影的电影”。谢飞认为,在90年代初期世界正是通过对中国电影的关注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十余年后的思想文化解放与东方文化的独特。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谢飞《今日影评·鸿论》回顾了中国电影40年来的发展历程,表示电影一直跟随着思想与文学的步伐而前进,站在文学巨人的肩膀上攀登。过去的40年时思想、理论与作品相互碰撞的40年,也正因为对思想的改革与开放挽救了第四代导演乃至新一代中国电影的艺术生命。尹鸿认为谢飞用自己40年的艺术生涯实践了改革的真义,而谢飞的个人经历启示中国电影发展决不能固步自封,需要吸取、延续40年来的改革进步势能,永远保持改革的现在进行时,做到改革与开放同步,改革促使开放,开放影响改革。

  据悉,10月26日至12月28日,电影频道《今日影评》电影文化访谈特别节目《今日影评·鸿论》将于每周五晚十点档播出。

【编辑:刘湃】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