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报:董卿的眼泪与春晚的压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天天新报:董卿的眼泪与春晚的压力
2009年02月13日 11:12 来源:天天新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就因为在春晚上,把“马先生的儿子”整成了马季,董卿在大年初一就眼泪哗哗的。据报上说,董卿的眼泪还“顺着脸颊,流进头发里,落到枕头上”。跟琼瑶剧里的女一号,弄丢了男一号似的。问:至于吗?就为了一句台词。答:至于。因为那是春晚。

  把马东说成马季,不过是一字之差,但这差的“一字”能形成多大压力呢,我给您算算。假设在夜间12点档的谈话节目中说错一个字,对主持人形成的压力为1牛顿,那么,在春晚舞台上说错一个字,对主持人形成的压力就应该是几万牛顿。换算方法是,12点档新闻字幕的观众约几万人,春晚的观众约几亿人,几万人1牛顿,几亿人可不就几万牛顿了。

  这换算方法不是我瞎编的,而是央视的领导、导演、主持人,以及以前的很多观众共同认定的。这就很可怕。在几亿人跟前,闹了这么低级一笑话,万一领导怪罪怎么办?导演批评怎么办?同行嘲笑怎么办?“观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怎么办?心路这么走下去,别说央视春晚的主持人得眼泪哗哗的,山寨春晚的主持人估计也得哭到稀里哗啦。

  问题是,春晚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压力?一过年助兴的节目,不“完全正确”就不行吗?不搞到发人深省、寓教于乐的地步就不行吗?你看,观众并不是那么爱较真。据白岩松的观察,大多数的人不都是理解宽容的吗?既然春晚的观众进步了,春晚的制作者、审查者为什么不跟着“进步”?

  照我说,董卿的这句口误还是神来之笔了,一般的编剧还编不出这样的串场词来。“马先生的儿子马季”,不但没冒犯到马先生的儿子马东,更没冒犯到听着直乐的观众。如果有人觉得被冒犯了,那说明他对马先生还不是真的尊敬——他们也不想想,马先生是那么锱铢必较的人吗?

  如果哪天春晚的主持人,能多点这样的神来之笔,我觉得那是一进步。这说明春晚的要求不再那么高大全了。朱军在元宵晚会上的那口小沈阳腔,让我看到了这种进步的可能。方块三

【编辑:程娟
    ----- 文娱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