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鬼屋”传奇:栖霞仙馆经历的华侨村兴衰沉浮

2011年09月05日 17: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珠海9月5日电 题:“鬼屋”传奇:栖霞仙馆经历的华侨村兴衰沉浮

  作者 邓媛雯 朱希 郭茜薇

  广东珠海市金鼎镇会同村,是中国乡村近代化的第一村,也是号称“买办之乡”的华侨村。村民们使用电灯和看电影的历史比珠海市民更早。而见证会同村这些传奇历史的是一座早已荒芜的园林——栖霞仙馆。

  5日,记者走进地处偏僻的会同村,它位于珠海市北部凤凰山麓,曾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村民自给自足。记者从会同村村史馆获悉,19世纪中,清政府准许开办洋务,会同村民掀起了去港澳及海外谋生的热潮。功成名就的会同村人纷纷衣锦还乡,为子孙建设家园。到了晚清同治至光绪年间,会同村在统一规划设计下进行了重建,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风格。其中发展的最好的则是会同村的莫氏家族。由莫仕扬开始,莫家三代人在太古洋行任职60余年。栖霞仙馆便是在这一时期落成的莫氏私家园林。

  因荒废多年,破败的栖霞仙馆被附近学校的学生们称为“鬼屋”。会同村村史馆对于栖霞仙馆的记载相对较少,然而民间却流传着不同版本的故事,使得如今静谧清幽的栖霞仙馆更显得神秘。记者从会同村村委会得知,由于年代久远,知情者大多故去,对于民间的传说,他们也不清楚有几分真实。而有一种说法较为确切:1920年,太古洋行买办莫咏虞为纪念其妻郑氏——小名“阿霞”而建造了这所园林式纪念堂。“阿霞”长相俊俏,小时候在日本生活并受教育,有相当高的文化修养。不料天妒红颜,阿霞30岁就仙逝了。 莫咏虞斥巨资,专门在家乡会同村仿照西洋别墅,建造了一座拥有果园、喷水池、车库、发电房、自来水等现代设施的栖霞仙馆。由于莫咏虞定时请人到栖霞仙馆来给阿霞打斋做佛事,所以,乡人就把栖霞仙馆称作“佛堂”。

  栖霞仙馆建成后不久,大约在1922年的下半年,莫咏虞托人从英国买回了一台发电机运到香港,准备运回老家会同村,让栖霞仙馆的尼姑们也用上电。发电机的运到给偏僻的小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但第一台发电机只能供栖霞仙馆及部分莫氏家族成员照明用电。1923年初,莫咏虞又运回两台发电机到村里,这年春天,小小的会同村处处亮起了灯,会同村因此成为香山县第一个用电的村子。直到解放初期,珠海市区内也没有私人家庭用电,老百姓家里仍然点着煤油灯和蜡烛。1966年家庭才有有线广播听,直到1968年珠海市民家庭才有电用。会同村在1923年家家户户就用上电灯,比珠海市全民用电早了整整45年。

  会同村有电之后,莫咏虞有将另一种“洋玩意儿”——电影带回了家乡。每隔几个月,他就会从香港请来电影队,在栖霞仙馆内为女尼们放映卓别林的“哑剧”电影。珠海市最早的电影院1954年才在唐家出现,由当地的一位工程师设计建造,可容纳700人。珠海人看电影的历史与会同村在1923年就看上电影相比晚了31年。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唐绍仪担任中山县模范县县长时,会同村便被开辟为旅游景区,柏油马路直通到栖霞仙馆门口。游人可以自由进入栖霞仙馆游玩,免费吃果园里的任何水果。日本人进犯珠海后,栖霞仙馆人去楼空,大门紧锁,并从此衰落。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至今能证明会同村用电历史的,只有一座烧毁古屋里陶瓷制的电线圈和早已废弃的栖霞仙馆的发电房了。

  如今这座安详宁静的村庄已不复昔日繁华,村民也多以外出打工或种植果树为生。而栖霞仙馆却依旧在那里见证着不断变迁的历史。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谢萍】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