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适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近日,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传,俨然成了微博红人。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好事的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面对恶搞,有人说这是对杜甫的侮辱和亵渎,有人也觉得只是人们自发的娱乐,没必要大惊小怪,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 恶搞已成为一种常态
  • 恶搞文化最早源于日本,又被称作KUSO文化,是在严肃、沉重、无趣的日常生活中的自娱自乐。进入网络时代后,恶搞文化更是风靡全球,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斥着恶搞,从恶搞《无极》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周星驰的电影,从恶搞《闪闪的红星》到恶搞四大名著,从恶搞明星到恶搞政治人物,人们对恶搞从来就不陌生。对中学课本中的人物进行恶搞也并非是杜甫独享的“礼遇”,李白、岳飞、关汉卿、辛弃疾等好多有插图展示的古人都遭到恶搞。在常规的、索然无味的,被涂抹得有点端庄、崇高、权威、伟大、严肃甚至教条的日常事务中,我们需要给它增加一些颜色,把那些伪善从我们的视线中去掉,这也许是恶搞盛行的原因所在。
  • 恶搞杜甫并非是对杜甫的不尊重和亵渎
  • 恶搞杜甫跟对杜甫不尊重没有必然联系。课本中有关历史人物的插图,本身就是个“形似”或“神似”的东西,此前就曾曝光过“高中的历史课本,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原来是同一个人”。在如此“形式化”的教材中,孩子们之所以选择了“杜甫”这一幅图进行恶搞,主要还是因为那幅插图“可塑性”太强,半身侧照的姿势很容易就行“二度创作”。因此,网友们的恶搞其实是对这幅插图而非真正的杜甫本人。再者,恶搞杜甫后大多数人也只是会心一笑,杜甫的诗圣地位不会因为被恶搞而受损,现代人有现代的表达方式,恶搞杜甫,诗圣的诗作不会因此而损伤,而只会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他。
  • 恶搞杜甫与文化道德和文化迷失无关
  • 对恶搞杜甫事件,有人认为折射出了当代社会的文化迷失和文化道德的堕落,宣扬“亵渎历史”、“有辱文化”等论调。其实,在这出以娱乐精神为导向的恶搞中,完全不必这样上纲上线地将其提到“文化”高度,若非说这跟文化有什么关系,也只是以博一笑的“课桌文化”而已。对此,我们更应持包容之心,而非一味地瞻仰故旧、膜拜图腾。况且,历史上的杜甫本就有自我戏谑、调侃的精神,真正的传统文化或民族精神,既不是涂涂画画构建起来的,当然也不会因涂涂画画就“伤的不轻”。
  • 对杜甫的恶搞只是一场集体狂欢
  • 对“杜甫很忙”这股恶搞热潮来说,我们或许无需做太多高深的分析,它只是偶然出现的、以模仿和戏仿为手段的、寻求快感和参与感的一场网络狂欢。简言之,它只是网友表达娱乐的一种方式。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网络恶搞相比,“杜甫很忙”并没有太多特色,只是因为这次恶搞的对象是人们认为应该对其崇敬远之的诗圣杜甫,才出现了这么多或认同或排斥的言论。在这场集体狂欢中,包含了人们(特别是孩子们)展现个人才华、解构传统崇高的精神,也包含了大家对课本插图这种共同记忆的怀念,在网络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恶搞参与者实质上推动了一场关于智力、技艺、幽默感的文化比拼。
  • 解构主义的流行让人们习惯性地怀疑一切
  • 在当代的中国,以反崇高、自我颠覆、自我解构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文化正在对以往的文化进行着解构,恶搞、无厘头、自嘲正成为年轻人趋之若鹜的追求。在这种趋势下,人们习惯性地对崇高和严肃去进行怀疑。我国有符号化人物的传统,五千年来,一个个典型人物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当下人们的思想受到巨大冲击,由此产生应激反应,走向了符号化的对立面,即解构。“你高高在上太威风,我偏偏要拉你下神坛”,可以看做是时代的一个特点。“杜甫很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们对权威的一种怀疑。
  • 中学课本里的名人形象缺乏完整的人性光辉
  • 中学课本里的名人形象,除了被戏谑为“同一个古人买了不同的QQ秀”的整齐划一外,还缺乏有血有肉的人性光辉,其主要功能是传递知识和思想教化。出于对中学生进行爱国、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里面名人形象高大丰满、爱国忠诚、忧民忧国、视死如归、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俨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高大全的名人被强行推上崇高的殿堂,与中学生眼里的现实人物印象相距甚远。也正因如此,这些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无法以一个正常的渠道融入到学生们的生活中,而“杜甫很忙”系列中的杜甫,却以一个走下神坛的历史人物与大家打成一片。这个将权威拉下神坛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对一成不变的名人形象的反抗和将其还原成“人”的期待过程。
  • 说教式的教育无法教会孩子们“仰望”传统文化
  • 教科书几十年如一日不加改变,老师照本宣科,归纳中心思想式地解读杜甫及其他历史人物,早已跟不上学生们的真正需求,无法满足学生们的天性。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无法使他们真正触摸到传统文化美的脉搏,却让他们产生了对“枯燥无味”的传统文化的反感,当然之所以会“枯燥无味”,主要还是老师教学方法的不当。我们的教育如果能用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才可能在他们心目中播种下“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而不是无聊感。对于李白、杜甫诗歌这样支撑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巨石,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能够“仰望”的力量,而非通过恶搞这种方式来宣泄想象力。
投票管理系统 - 投票预览
欢迎参与调查
你怎么看网友恶搞杜甫
是对杜甫的不尊重,应该制止
只是娱乐,没必要在意
反映出传统教育的某些缺失
投票管理系统 - 投票预览
欢迎参与调查
你对本期专题还满意吗
很满意,会继续关注
还可以,看后有些收获
一般般,没什么收获
不满意,浪费我的时间
  • ·本期策划:helena123
  • ·本期美编:陈光华
  • ·联系我们:(010)88311173
  • 杜甫不能只在恶搞中走红
  • 杜甫一生著诗逾千首,他的诗歌中无不显示出他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以及关注社会疾苦的动人情怀。后人将他的诗歌尊为“诗史”,崇敬之意尽在其中。然而,值得警醒的是,杜甫精神在这样一个娱乐至上、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几乎湮没无闻。若不是“杜甫很忙”引起了人们关注,除了在教科书中,杜甫恐怕快要淡出人们视野了。顶起唐诗半边天的杜甫只能在恶搞中走红,这才是真正悲哀之处。但是在“各领风骚三五天”的网络文化大观园中,当这场恶搞杜甫的网络快闪行动烟消云散,杜甫是不是又要退回历史的故纸堆中了呢?
  • 恶搞过后阅读杜甫和传统文化才是正经事
  • 今年恰好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在这场恶搞事件中我们也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的突然升温,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若真如此,也可谓用心良苦。借此热潮,扩大杜甫在现在学生中的了解度,让成年人回味杜甫的生平文章,将杜甫及传统文化带回人们的文化视野,才是最该做的事。这样一来,“杜甫很忙”将起到“剑走偏锋”的积极作用也未可知。

 “杜甫很忙”这样的恶搞形式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虽戏谑却无伤大雅,无需上纲上线。但同时,也应从这个现象中做出反思,寻找更有利于传播传统文化的途径。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