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项南

  杨毅

  项南走了,他回北京去了。这位福建省委书记,从1981年1月14日到福州任职,至1986年2月27日得令离职,在福建主政整整5年又43天。

  他为什么走了?他老了,67岁,按照中共关于干部年轻化的规定,省委书记年龄不能超过65岁。前几年中共已陆续调整了几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书记,只有内蒙古的周惠、新疆的王恩茂、广东的任仲夷、福建的项南,因为镇守边疆海防,情况复杂,需要这些识途老马,多留一段时间,作为新旧交替的过渡。现在,四位边疆大员已相继走了3位,东西南北只剩下一个多次申请退下而未获准的项南了。

  2月中旬,项南、胡平、胡宏以及中共中央指派将来担任福建省委书记的甘肃省省长陈光毅4人,奉命前往北京,胡耀邦、赵紫阳、胡启立、万里、乔石和他们见面,开了一个小座谈会,后来发了个书面的谈话纪要,纪要认为,项南在福建工作5年,政绩应予肯定。他团结了省委一班常委,同心协力,坚决贯彻中央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是做得好的。

  以落实农村生产责任制来说,项南未来以前,福建因受极左思潮影响,分田承包到户的经济政策,由于当时主要领导思想保守,顾虑重重,生怕破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坏了毛泽东定下的规矩,因而迟迟不能推行下去。实际上,福建长期强调“以粮为纲”,不许多种经营,结果“大锅饭,越吃越穷”。项南到任后,大声疾呼解放思想,召开地、市、县委书记会议,发出了“关于农村生产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规定”的文件,并派出一万多名干部到农村工作,仅一年多时间,全省90%以上的农村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以后,项南又提出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础”的施政方针,划出四千万亩荒山和海涂让农民造林种果,养殖海产,使人尽其能,地尽其用,从此,福建农村形势,开始繁荣兴旺起来。

  更重要的是,由于项南坚决实行对外开放,认真执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福建已形成一个从福州、厦门到闽南三角地区的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在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与外商合作生产、合资经营,共同开发资源的经济活动中,加强了与国外的经济技术交流和贸易往来,对福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现在,福建省人民平均收入在全国的地位已从过去的第22位升到第16位;全省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12%,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的增长速度;对外贸易发展快,5年来全省累计进出口贸易额达39亿美元,为前30年综合的1.8倍,出口创汇20亿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扩大,截至1985年底,与外商签订各种经济合同1900余项,其中利用侨资,外资签订的合同有870余项,协议投资额8亿6千余万元,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此外,项南还坚决落实了中共中央的知识分子政策,侨务、宗教等各项政策,平反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系列冤假错案,全省人民心情舒畅,福建在国内的影响不断扩大,在国外也引人注目了。

  因此,胡耀邦、赵紫阳等中央领导人认为:当前福建社会安定团结,经济建设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形势很好。希望今后福建省委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在已开辟的大道上继续迈进。

  现在项南走了,新省委书记陈光毅上任了。新旧交替,虽然也是常事,但福建人对项南的离去,却总有一种依依不舍之情。人们想念他为官清廉,不谋私利;想念他为改造八闽山河勤勤恳恳,昼夜辛劳;想念他平易近人,没有官僚架子;想念他思想解放,谈笑风生;想念他单枪匹马来到福建,不搞宗派,提倡五湖四海。项南的确是中共中央高级干部中的佼佼者,是福建历届省委书记中深得人心的一个。

  (1986年3月)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www.chinanews.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