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约印象记

  中新社记者 章新新

  她个子不高,一身蓝灰色套装,画淡妆,戴耳饰。靠着木制皮椅高大的椅背,微笑面对访客,脸上写着浅浅的疲倦。

  上周三,她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飞回菲律宾,当晚赶回马尼拉。周五上午,先后会见瑞典、卡塔尔、荷兰大使。11时,她走进总统府会客厅,会见中国记者。

  会客厅,面积不大。一张宽大的暗红色柚木办公桌,八把访客坐的黑绒面木椅。办公桌边的小木桌上,一盆鲜花盛开,黄的、白的,散发淡淡幽香。

  在菲律宾地图挂图背后,站着一位壮汉,双手背后。他不时从挂图后边走出来,提醒访客:不要靠近主人──他用厚实的手掌拍打访客的后背。

  她嗓音有些沙哑,偶尔咳嗽,用纸巾拭鼻。35分钟里,她一气回答了中国记者提出的12个问题。获准采访后,记者被告知她不喜欢尖锐的提问,或会马上打断发问──“我不会回答。”

  但整个访问当中,她和蔼,谨慎,机敏,干练,没有滔滔不绝,却有问必答,细心地选择用词。事实上,她不畏惧任何敏感的话题。

  她直接了当地告诉记者,如果在明年5月的总统大选中获胜,她将“进行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决策机制的一系列改革”。10月4日,在克拉克──她的家乡,她宣布参加总统大选,而2002年12月,她曾宣称无意连任。

  7107个岛屿,7000多万人口,过去10年经济增长低于亚洲邻国,政治动荡,贫富分化,治安不靖──菲律宾面临艰难的挑战。

  2001年1月22日,尽管有争议之声,她还是大胆地进入了总统府,成为菲律宾第14任总统。一米五六,54岁,三个子女的母亲,她将怎样面对危机?

  马尼拉的观察家对本社记者说:“她没有身陷泥潭,已经是一个奇迹。”7月,她刚刚平息了一场未遂兵变。事后,她说,她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来改变菲律宾的社会。

  “第一,要想经济发展,必须进行制度改革;第二,要团结国民,消除分化。”她对中国记者说,“政府的经济法案通过得很慢,如果能够通过修宪,将两院与总统制政府改为单一议会政府,可以拥有更稳定的经济政策,加快经济立法。”这是她第一次在与外国记者访谈中公开谈论她的竞选大纲。

  她请中国记者给在香港的菲律宾人带口信:“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感谢你们对菲律宾经济所作的贡献。大批在香港的菲律宾劳工已经登记参加明年大选的投票,我为此感高兴。”很显然,她已经为获取选票展开游说。

  她对中国相当友善。“中国是一头大象”,她用手比划,形容象的脚很大,“因为是大象,如果走错一步,对邻国会造成伤害。”不过,她声称,“中国是一头友好的大象,非常负责任。”在她座椅后的桌上,摆放一张她与江泽民先生身穿唐装在亚太经合会上海峰会的合影。她不掩饰她对唐装的喜爱。办公桌对面桌上,还摆放了两张她身着唐装的相片。

  她对华人华社、对中华文化尊重有加。访问中她表示,她曾计划在菲高校中开设中文课,甚至“考虑为自己聘请中文教师”。

  她是经济学家。毕业于美国乔治敦大学。获金融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博士。她是教师,曾任教菲律宾圣母升天学院。她是前任总统马加巴加的女儿,两度当选参议员。她是妻子,马尼拉政界时有关于她丈夫——一位律师、商人的风言风语。她是冲浪爱好者。求学时代,她喜欢上了冲浪——在海浪中放飞自己。

  她更是一位参选总统的政治家。马尼拉报章说,从不参选到参选,这一改变显示了她作为政治家敏锐的直觉和判断力,因为现在形势对她有利。她对中国记者说,她希望通过参选“团结国民”。说完这些话之后,当天中午,她还会见了菲律宾警察总部高官。两天后,马尼拉警方宣称击毙了印度尼西亚籍“伊斯兰祈祷团”成员科兹。

  此前的民调显示,她仅拥有一成七的支持率,排名第三。马尼拉观察家说,虽然看上去她参选的势头渐渐走强,然而对于她,一场政治鏖战,才刚刚开始。

  她就是阿罗约,完整的译名是: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一位菲律宾女性。

  (中新社香港2003年10月14日电)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www.chinanews.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