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学者解读“现代化” 早期理论有三大缺陷

2003年08月22日 11:11

  中新网8月22日电 人民日报今日发表文章对“现代化”的概念进行了解读,文章如下:

  对现代化概念,可从两个层面来解读:一是绝对意义上的现代化,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历史过程;二是相对意义上的现代化,是指落后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这一相对关系上的现代化。

  许多早期现代化理论家曾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研究现代化,探讨传统与现代的特征与差异。早期现代化理论家认为,现代化是一个逐渐消除传统特征,同时获得现代特征的过程。但是,早期现代化理论有三个明显的缺陷:一是理论模式与事实之间的矛盾。即以对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和经验的总结来套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常常难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二是对传统与现代这两个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过于简单和抽象。传统和现代并非是对立的两极,传统不等同于落后,现代也不等同于先进。同时,传统、现代以及现代化过程都不能脱离具体的时空条件,否则就难以避免因沿用或套用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模式而带来的困难和失误。三是种种现代化理论都偏重于定性研究,缺乏定量评估与分析。

  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的新现代化理论、后现代理论,对早期的现代化理论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推动了现代化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发展工业经济为基础的经典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是以发展知识经济(新经济)为基础的新现代化。这一观点拓宽了现代化研究的视野,但它偏重于现代化发展阶段的量的分析与判断,缺乏对现代化的本质和现代化过程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差异的分析,也缺乏对绝对现代化与相对现代化差异的分析。

  近年来,中国有学者进一步就如何把握现代化的本质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对现代化的本质应从两个方面来认识:第一,现代化是一个“目标集”概念,人类社会对现代化的追求是一个全面过程;第二,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包括数量特征、质量特征、形态特征等。数量特征,是通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程度、预期寿命、大学普及率等数据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水平。质量特征,是通过经济质量、生活质量等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质量。形态特征,是通过城市建筑、道路交通设施、公共场所和绿地等直观面貌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尤其是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城市现代化的本质问题,认为城市现代化的本质是城市以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新水平、新境界的追求为目标,不断提高城市与市民文明程度的过程。(作者:鲍宗豪)

 
编辑:闻育旻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