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新疆故事:青年学者温浩军 致力中国最大优质棉基地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31日 16: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同期】(新疆石河子大学博士生导师 温浩军)我叫温浩军,今年48岁,是甘肃临洮人。1992年,我从甘肃考到来石河子大学,然后在石河子进行了4年的学习,我学的是专业是农业机械化,我觉得这个农业机械化在新疆,是有它的舞台是有它的平台。

  【解说】出生在甘肃农村的温浩军对于农田有着深厚的情感,大学毕业后他一直从事农业机械研究、开发和教学工作,新疆的连片农田给温浩军提供了施展所学专业的广袤天地。

  工作后,温浩军先后开发了精量播种系列新产品及排种质量检测设备等,还建立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实现中国冷凉棉区单产达到美国2.69倍的重大创举。

  【同期】(新疆石河子大学博士生导师 温浩军)新疆是大农业,它的地是连片的,一片地有400亩、500亩,这样的话我们的大型的农机设备才能进行作业,它对我们农机的需求也是非常高的,所以我毕业之后,就非常坚定的留在新疆,然后就是从事我们农业机械的科研工作。

  【解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天山南北的棉田里不时可见大型采棉机驶过,雪白的棉花已被快速采摘;有些田地的棉花已经采摘完毕,黑色的滴灌带和白色的地膜等待回收。在天山北麓的一块棉田里,温浩军负责研发的二次钉齿链板式秸杆还田与地膜回收联合作业机正在隆隆作响,棉杆下的白色地膜大部分被回收。

  【同期】(新疆石河子大学博士生导师 温浩军)我们新疆,从用地膜,从1980年开始用地膜到现在,从用面膜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要怎么回收地膜,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但是这个技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掉。因为现在地膜污染还是非常严重。

  【解说】温浩军告诉记者,由于新疆是冷凉地区,还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农民种植棉花大量使用地膜,地膜可起到保水、保温、消灭杂草等作用,有助于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但也为农田带来白色污染,为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隐患。

  【同期】(新疆石河子大学博士生导师 温浩军)现在我们用的这种地膜叫PE地膜,有可能它过个一百年它也不可能降解,它会对我们的土壤一直造成持续的污染,所以我们要把这个问题要解决掉。

  【解说】新疆是中国最大优质棉生产基地,但也是中国农业生产中使用地膜栽培技术面积最大的省区,其中棉花 是地膜栽培技术的主要作物。 

  为了应对新疆残膜污染治理,温浩军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提出了农机、农膜、农艺相结合,在团队的努力下最终实现残膜的资源化利用,温浩军是团队的核心成员。

  【同期】(新疆石河子大学博士生导师 温浩军)经过我们这两年的努力,我们就是实现了我们残膜回收的打卷,打卷回收,这样的话,它里面的杂质含量非常低,在我们的回收率,已达到90%以上,我们回收的地膜,如果进行初步的清理,可以进行二次资源化利用。

  【解说】据悉,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应用项目,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应用面积3829万亩,技术应用增收节支逾146亿元人民币。

  温浩军说,新疆是绿洲农业,生态环境比较薄弱,农田是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致力于中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绿色发展是他毕生的事业。

  【同期】(新疆石河子大学博士生导师 温浩军)棉花的面积是非常大,我们先把棉花的问题解决掉,然后我们再解决玉米的问题,但有些作物,像我们的番茄,它收获时有好多酱子,整个地膜就非常难收,我们就是希望有些作物,用可降解地膜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解说】20多年来,温浩军将论文写在天山南北的农田里,鉴于在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突出贡献,他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成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现代农业产业棉花体系“精准作业和智能化管理”岗位科学家。

  记者 张阁 赵雅敏 新疆石河子报道

责任编辑:【吉翔】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