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何镜堂:相信中国年轻人会创作出能立于世界之林的建筑作品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9日 08: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解说】1938年在广东东莞出生的何镜堂,是岭南建筑学派的旗帜性人物,也被赞誉为“中国建筑的标杆”“校园建筑掌门人”。30多年来,他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了200多项重大工程,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及纪念馆等诸多闻名遐迩的建筑,如今,年逾八十的何镜堂仍奋战在建筑设计工作的第一线。

  【同期】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镜堂

  主要我是对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结合非常感兴趣,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后来学习了建筑,这个建筑学到里面之后,了解了建筑,最后就喜欢建筑,是一种很自然的,不是为了保持,而是这种自然的激情,比如我出国参观建筑,他们都说我第一个跑到下车,到处跑,看建筑,最后一个回来,一进去这个境界啊,就什么都忘了。

  【解说】1965年,何镜堂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当时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毕业的建筑学研究生,本以为要开始一番新事业,却在时代的动荡中辗转湖北、北京多地,一直与心爱的建筑创作无缘。直到1983年,何镜堂才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正式开始建筑生涯。

  【同期】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镜堂

  (1983年5月)回到(广州)的第三天,我的老院长告诉我,现在有一个深圳科学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是八大建筑,进行(设计)竞赛我能不能参加,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我的机会来了,最后一个晚上通宵,因为是做模型,通宵完早上一早就坐汽车送到深圳,深圳的速度很快,下午就评标,黄昏就告诉我你中标了,于是我人生就打响第一炮。

  【解说】严格的自我要求,使得何镜堂在随后的16年时间里迎头赶上,不断创作出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他和他的团队先后参与了超过200所大学校园的设计规划,他也因此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并在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然而,成为院士后的何镜堂依旧不满足,凭着对建筑的热爱一直在建筑设计第一线工作,始终参与竞争。2010年,何镜堂收获了自己人生的最重要代表作品之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同期】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镜堂

  因为当时是我们国家第一次举办的世博会,举世瞩目,当时这个项目全世界招标,是全世界华人体系,包括美国华人,各国华人都可以过来参加,当时有344个方案参标,我当时已经是院士了,我就组织我的团队参加,想都没想到中标的事情,因为全世界一共有344个方案,最后竟然选上我们那个方案,经过很多轮,讲起来很多故事,选的过程,这个工程就是体现了“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八个字,这是我们定位,最后我觉得基本上做到这一条了。

  【解说】何镜堂扛住了压力,最终他主持设计的中国馆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何镜堂来说,建筑是终身的事业。他认为,中国建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还需要去探索怎么走出一条具有自己文化和基因、又符合时代需求的道路。

  【同期】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镜堂

  这里不是一辈人能解决的,而且可能要好几辈人,因为我们文化历史,博大精深,形成了很多很好的思想,比如说和谐观,与自然的和谐等等这种理念,和而不同,中国文化的基因,要把它吸收起来,跟时代结合,搞中国新的建筑, 我相信我们国家年轻人一代代下去的话,肯定能创作出有我们中国自己基因的,文化特色的,立于世界之林的建筑。

  (记者 韦杰夫 黄丽君 广东报道)

责任编辑:【于晓】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