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四川绵阳积极探索地灾防治新模式 实现九年“零伤亡”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3日 17: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解说】绵阳市位于四川龙门山断裂带中部,属于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之一,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境内频繁发生。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四川省绵阳市不断创新方法和加大投入力度,2011年至2019年,连续实现了地灾“零伤亡”。近日,记者在当地探访了解到,实现地灾防治连续九年“零伤亡”的背后是地灾防治的“绵阳模式”。

  在绵阳市安州区的千佛镇,记者看到该镇被群山环绕,当地村民世代居住在高山峡谷之中。而在该镇千佛村11组的一条河道边,47岁的杨大玉正在家中忙碌。因为家离河边近,每逢汛期可以方便观察河流水位变化情况,热心的她多了一个身份--地灾监测员。

  杨大玉告诉记者,自己不仅要随时观测有无泥石流发生的前兆,还要随时注意村里人员的去处。一旦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她便会迅速通知附近20户村民向安全地点撤离。一开始有的村民不愿意撤离,后来仅用一个小时就能保证村民全部撤离。

  【同期】(千佛村地灾监测员杨大玉)以前遇到(不愿意走的村民)的时候还是有点措手不及,不知道怎么办,后来我去镇上培训了过后回来都要挨个给他们讲,他们普及了这些(地质防灾)知识,他们都形成这种习惯了。

  【解说】据了解,在整个绵阳市,像杨大玉这样分布在各个行政村的地灾监测员有近3000名。也正是他们,组成了有效的地灾防治群防群控体系。

  据数据显示,绵阳市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达1.23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1%。在如此广袤的地域中,除了依靠人工的群防群控,科技也是重要支撑之一。

  由裂缝计、泥位计、雨量计等组成的自动化监测系统,遍布绵阳地灾隐患点。在千佛镇的一座山顶上,记者见到了一台全自动雨量计。该设备不仅可以随时监测雨量,还可以随时将数据传送至数据中心,以供进行整体分析研判。

  与此同时,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和北斗通信技术,绵阳市还在部分地灾隐患点的山体上安装了高精度定位终端,可实时感知山体的位移值,当达到预设的阈值后,将进行预警预报。四川九洲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飞告诉记者,北斗高精度定位终端的定位精度达到了毫米级,而利用北斗通信技术的北斗短报文又能解决无信号情况下的通信问题,从而实现了地灾防治的科技支撑。

  【同期】(四川九洲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飞)监测方式,都是在山体上安装相应的传感器,采集数据后传输至云平台进行分析和处理,再呈现在用户的电脑或者手机上,用户就可以直观地看见山体实时的位移值和山体裂缝实时的变化值。因为地灾点通常比较偏远,很多地方运营商信号覆盖不到,所以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解说】除了科技支撑,记者还了解到,为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加安全可靠,绵阳市各相关部门还与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0九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等单位合作,组建了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专业技术指导。

  该地质队副总工程师黄晓明告诉记者,他们熟悉整个绵阳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的分布状态,可以在地灾防治过程中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同期】(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0九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副总工程师黄晓明)九0九(地质队)在绵阳地区,对整个绵阳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的分布状态非常清楚,在这个技术、指导包括它本身的勘察设计和施工这方面是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因为是绵阳市区的本地(境内),他们很快的就能够跟政府进行联动,随叫随到,随时为地方政府,为当地的居民在受灾的状态下进行服务。

  【解说】近年来,绵阳市进一步提高防灾意识,健全防灾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防灾措施,科技防灾进一步落实。尤其是2017年以来,绵阳市共投入资金3.5359亿元,实施57处工程治理、174处排危除险、1224户人的避险搬迁,目前有21处治理工程、344户避险搬迁正在(即将)实施。

  何美锟 四川绵阳报道

责任编辑:【李雨昕】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