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插上AI的“翅膀”人工智能助力“盘活”敦煌文物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8日 22: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解说】对不少人来说,敦煌是其一生中一定要“打卡”的地方。8月28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召开之际,在敦煌工作了38年的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来到位于上海徐汇西岸分会场的“AI TALK”活动现场,畅谈“当敦煌艺术遇到了AI技术,它又会发生怎样的全新变化”。

  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组成的综合艺术体,有着“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沙漠中的美术馆”等美誉。735座洞窟、2000多尊造像、4.5万平方米的壁画……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莫高窟堪称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至今仍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吴健表示,敦煌莫高窟已经走过了1600多年的历史,它很“脆弱”,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文物保护的方法。

  【同期】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 吴健

  敦煌壁画虽然精彩,但是它走过了1000多年的历史。像这幅唐代的绘画,已经某些地方很残破了,比如说眼角、嘴唇,我们可以运用我们的虚拟的修复技术识别,计算机学习语言,来最后将它修复,(最后)完美地展示出来。

  【解说】将世界文化遗产“盘活”,不再受地域限制,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全球共享是吴健的心愿。目前,石窟已经全面开展了数字化工作,包括壁画数字化、雕塑三维重建,还有大遗址三维建、VR虚拟漫游等,这也是首次将人工智能的技术自始至终运用到了石窟文物的数字化当中。

  【同期】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 吴健

  对于这样一个非平面的采集对象进行了焦点堆栈的拍摄,这也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方法,把它技术用在上面,最后将一个不同的景物,不同的景深和焦平面,把它完全融合到了一个二维的平面之上。在图像处理的方面,我们将若干张图像经过十字拼接法,这样避免了最后拼接的形变。拼接完以后到底是否准确,我们还要用人工智能的点融的方法进行每一个画面的校对、匹配,最后我们拼接的图像达到了毫米级。

  【解说】目前,敦煌艺术已经在国内外成功举办了25场次的数字化展览,开启了文物保护和旅游的新模式。吴健相信,有了人工智能的加持,敦煌世界文化遗产将永恒璀璨。

  【同期】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 吴健

  人工智能、大数据,还有虚拟现实等技术,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它是一个变革。它跟我们的文化遗产相结合会以更快捷、更高效、更准确这样的方式开启了文物保护和应用的新模式。

  记者徐银 康玉湛上海报道

责任编辑:【房家梁】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