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还有这样的好事?退税涉及上亿人,别说我没通知你

还有这样的好事?退税涉及上亿人,别说我没通知你

2019年11月26日 17:03 来源:经济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刚经历“双11”血拼的你,钱包是不是有点瘦了?

  不过,小伙伴们也别着急。这税务部门啊,即将公布个税年终汇算清缴相关安排,你的钱包或许会回点血了。

  等等!还有这样的好事?个税汇算清缴又是啥?

  别着急,容我慢慢道来↓↓↓

  个税多退少补,退的是大多数

  其实,这与2019年新个税办法相关。新一轮个税改革不仅让不少纳税人比之前缴更少的税,增加了收入,个税体制本身也有了根本性变化。比如引入了综合税制,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4项收入合并为综合所得,适用新税率表,按年计税。

  为了确保个税收入及时进入国库,个人的工资薪金收入按照最新的税率表采用累计预扣法,每个月由单位预扣预缴给税务部门。但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仍按照个税改革前的老办法分类计税。

  因此,一年结束后,纳税人需要将这4项收入合并,按照新税率算出最终应该缴纳的税额。如果个人之前预扣预缴税额大于汇算清缴最终税额,那么多缴的税经申请后,税务局将予以退还,反之则需要纳税人补缴。

  简而言之,就是多退少补!这个“退”,应该是大多数。

  哪些人需要汇算清缴?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要汇算清缴。

  为了降低纳税人汇算清缴申报负担,此前国务院决定,暂定两年内对综合所得年收入不超过12万元或年度补税金额较低的纳税人,免除汇算清缴义务。

  

  这意味着,未来两年,个人如果汇总计算全年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4项收入不超过12万元,就没有向税务局办理汇算清缴义务。

  而且即使超过了12万元,要是算下来补税金额到也就几十元,估计就可以免去汇算清缴了。

  至于其他人,则需要进行汇算清缴。

  如何汇算清缴?

  个税涉及面特别广,汇算清缴还需要纳税人相对熟悉个税法律,具备一定专业性,甚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纳税人去办税大厅解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个税汇算清缴简单明白些?

  

  单单工薪一族可就不用操心了,单位财务会为你搞定。为了降低个人预扣预缴税额与汇算清缴税额之差,今年工资薪金采取了累计扣除法。每个月都对前几个月的个人收入进行汇算清缴,所以从今年的工资条上看,不少纳税人个税缴纳额是前低后高。

  对收入来源只有工资薪金的个人来说,预扣预缴税额基本等于汇算清缴税额。所以只有工资薪金收入的个人,就不用担心自己是否要补税了。

  可对于不少人来说,总还有些七七八八的其他收入,这时该怎么算呢?

  

  咱请专家来算算。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举了个例子:

  小李每月工资为15000元,每月“三险一金”扣除3000元,本年享受儿女教育附加扣除12000元(每月1000元),赡养老人支出12000元(每月1000元)。小李除获得工资收入之外,还取得20000元稿酬收入,10000元特许权使用费所得,8000元劳务报酬所得,已经按照规定预缴税款。

  此前,小李汇算清缴前,工资薪金已预缴税款7080元

  20000元稿酬所得已预缴税款=20000×(1-20%)×70%×20%=2240(元)

  10000元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已预缴税款=10000×(1-20%)×20%=1600(元)

  8000元劳务报酬所得已预缴税款=8000×(1-20%)×20%=1280(元)

  汇算清缴前已预缴税款=7080+2240+1600+1280=12200(元)

  汇算清缴应退税额=12200-6040=6160(元)

  好家伙,退税6000多元,够买一个最新款手机了,开不开心呢?

  像小李这样的例子其实不在少数,所以在工资薪金之外有其它收入的个人,不要担心,只要这部分收入已经缴过税,大部分人会拿到退税。

  一小部分极高收入者则有可能补税。由于个人所得税是累进税制,最高税率为45%,而个人的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收入超过800元部分已按20%的税率预缴,汇算清缴后超过了临界点需要补缴税款。当然,收入那么高,为社会主义建设多贡献点力量也是应该的,你说是不?

  为了让大家更明白,操作更简便,听说税务部门正在加班加点研究制定个税汇算清缴的具体办法,并研发相关APP,到时候,大家打开手机,该补该退,啥时拿钱就能看得明明白白了。


  来源: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ID:jjrbwx)

  策划、文案:梁睿 郭爱军

  编辑:刘辛未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李玉素】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