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四川凉山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实现“输血”到“造血”

四川凉山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实现“输血”到“造血”

2020年09月19日 19:57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四川凉山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实现“输血”到“造血”
    阿里木卡在山里放羊。 吕杨 摄

  中新网凉山9月19日电 (王鹏 吕杨)九月中旬,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拉莫乡挖曲村被乌云笼罩。午后雨刚停,42岁的阿里木卡便和妻子赶着几十只羊上了山。这个土生土长的彝族汉子近来总是特别忙碌,用他自己的话说,“把羊养好,就能挣钱,生活就越来越好!”

  甘洛县曾是凉山州的贫困县,已于2019年脱贫摘帽。在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防止返贫以及长效增收是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充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从而实现“输血”到“造血”,在当地成为普遍做法。

  挖曲村位于大山里,在阿里木卡记忆中,村民世世代代只靠几亩薄田过日子,住在土坯房里。2014年,阿里木卡全家人均纯收入不足2700元,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易地搬迁的推进,2016年他们家搬入彝家新寨。通村公路修好了,大儿子去了浙江务工,二儿子去了成都务工,一家人都在为幸福生活打拼。

波波乡彝族村民在花椒地里除草。 王鹏 摄
波波乡彝族村民在花椒地里除草。 王鹏 摄

  “对留在村里生活的彝族村民来说,发展产业至关重要。”来自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的挖曲村驻村第一书记邓小勇回忆,当年来到村子后,发现村子土质好、植被好,适合发展种养殖产业。

  2016年,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投入产业帮扶资金100万元,在村子里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在村里建成山羊养殖基地,修建圈舍77间,投放了种羊700余只。从那时起,阿里木卡不但有了自己的羊圈,也分到了12只种羊。

  经过阿里木卡几年的努力,2019年他家的山羊数量从12只发展到78只,外加3头牛、4头猪、80多只鸡鸭。算上两个儿子的务工收入,2019年全家总收入达到71544元,人均纯收入11924元。“只要有羊放,生活就有奔头!”阿里木卡说。

  阿里木卡在山上放羊的时候,在临近的波波乡,39岁的木格县长惹正与几十名村民一起,在花椒地里除草。依托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大面积坡地,花椒产业成为乃托村的重点发展产业。

波波乡彝族村民在花椒地里除草。 王鹏 摄
波波乡彝族村民在花椒地里除草。 王鹏 摄

  对此,波波乡挂职党委副书记罗均平表示,以前村民们种玉米和土豆,每亩产值不到500元,而种上花椒后,每亩地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我们正推动全乡花椒产业园区走农旅结合的发展道路,向打造一个标准现代化产业发展园区努力。”

  据介绍,波波乡花椒产业园区采用“公司+农户+专合社”的方式,为农户下一步持续增收提供保障。这一发展模式也获得了村民的信任和认可。

  木格县长惹说,除了每亩地收入更高,在花椒园区内,村民还可参加除草、补栽花椒、施肥等工作,每人每天可以赚80元,“在家门口就能务工了。”

  罗均平表示,目前波波乡正规划在花椒园区周边建深加工厂房,推出花椒油等系列的产品。“一旦产业发展起来,彝族乡亲们就可实现长效脱贫致富了。”(完)

【编辑:周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