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手机APP抢着给你借钱?警惕处处是陷阱

手机APP抢着给你借钱?警惕处处是陷阱

2021年05月06日 07:25 来源:成都商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多赢”只存在于逻辑推演上。在现实中,“小贷”依托各类APP的巨大流量席卷下沉市场,其带来的结果则可能是破坏性的。

  如今,借钱成了“信手拈来”的事情?据媒体报道,打开手机上常用的APP,不管是购物还是娱乐,甚至连八竿子打不着的工具类APP“美图秀秀” “名片全能王”等,几乎都能借到钱,而且商家通过“日息低”“秒到账”“0门槛”等噱头吸引借贷。有网友戏称“互联网的尽头是借贷”,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据不完全统计,排名前20的手机APP中,有7成应用提供了借贷的入口。正如有市民吐槽称,“什么APP最后都要变成借贷软件吗?我就想简简单单地叫个外卖、打个车,别引诱我借钱。”

  可以想见,从整个行业来看,在这些每天曝光量数以亿计的广告面前,即便是低至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转化率,小贷公司也能赚得巨额利息,为之推广的各类APP也可分得近乎零成本的“佣金”。而从用户角度看,网络借贷低门槛、高便捷的特性,恰好满足了急需资金却又无法从传统金融渠道获得服务的用户们的需求。有求有供,各取所需,这看似是一个多赢的增量市场。

  但是,“多赢”只存在于逻辑推演上。在现实中,“小贷”依托各种APP的巨大流量席卷下沉市场,其带来的结果则可能是破坏性的。

  要知道,资金总是有成本的,用户绝不能指望通过APP拿到低息贷款。小贷公司的钱一部分来自股东们的资本金,另外很大一部分来自向其他人或机构的拆借。资本金要求有较高的回报,而拆借的钱必须付出利息,为了赚取“利息差”、覆盖APP推广的营销支出等,小贷公司定然会对用户收取高得多的利息,但为了不让高利息“吓走”用户,所以它们普遍借用了“日息”这样的障眼法,或将各种利息成本包装成所谓的“服务费”。

  用户应当明白,一旦从小贷公司借钱,必然意味着需付出较高的利息成本。而从国家层面看,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是为了促进消费,若金融资本攫取了太多利润,实际上是侵蚀了居民的消费潜力。

  况且,小额借贷还暗藏着不可预测的违约风险。传统金融机构会根据收入情况、既有资信情况、财产状况等为用户提供贷款服务,虽然繁琐且条件苛刻,但规范的合同和严格监管,意味着用户对于违约的结果是可预测的(失信或者抵押的财产被强制执行)。但小贷公司资质不同,管理水平有差,催收手段、强度也不同,用户一旦违约,其会不会遭遇高额罚息、暴力催收等极端情况?在点击“同意借款”之前,用户当三思而后行。

  同时,用户尤需注意,各类熟悉的APP不应当成为借钱与否的依据,它们作为流量中介并不承担主要的法律责任,不要指望这些APP会为你筛选出“优质”的借款对象。

  而更严重的后果是,过度借贷也会导致其他风险。为了争抢用户,小贷公司可能会用各种手段“诱惑”借贷,而它们往往并不会去审核用户是否有偿还能力。不少过度借贷的悲剧都起于一笔金额不大的款项,最终却变成了“拆东墙、补西墙”“滚雪球”式的多头借贷,而小贷公司并不掌握用户的所有信息,类似风险很难避免。

  如何避免伤害?对于用户而言,了解各类APP抢着给你借钱的本质,合理评估自身能力,才是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孔方兄

【编辑:房家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