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升级报刊亭,提升城市文化温度

2019年07月30日 09:18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 

  升级报刊亭,提升城市文化温度

  曾经,报刊亭是城市的风景:干净整洁的马路旁,《读者文摘》《知音》《ELLE》,一帧帧漂亮的杂志封面立体妆点着小亭门脸,横台上是一摞摞的报纸。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在变化,传统报刊亭生存空间越来越窄,面临着要么转型升级要么彻底消失的抉择。(见7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年来,有关报刊亭的存废之争持续发酵,也曾多次引发报刊亭与城市文化关系的讨论。有的地方表示,报刊亭充当着市民精神食粮的“补给站”,是展示城市文明的一扇窗口,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当下,应将报刊亭保留下来;有的地方则认为,报刊亭大都占道经营、影响交通,甚至成了“杂货亭”,应该取缔。如此语境下,2018年11月,北京开始对报刊亭进行规范,努力将报刊亭打造成精致的城市家具、新型的阅读空间、便捷的服务载体,成为引领城市文化的“风向标”。

  随着网络、智能手机的发展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便捷、快速、碎片化的“无纸阅读”,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作为纸媒发行终端之一的报刊亭,其实际承载的报刊销售功能随之减弱,这也是报刊亭遇冷甚至关闭的重要原因所在。在这个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新兴媒体风起云涌的年代,传统报刊亭遇冷并不奇怪。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在销售职能减弱的同时,如今报刊亭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日益突显。报刊亭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坐标,是文化资源和公共信息的集散地,是城市居民的心灵驿站,更是外地游客的旅行指南。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报刊亭没有理由在现代城市中消失。很难想象,当一座城市拆除了所有报刊亭之后,其市井文化、便民文化等,在何处追寻?

  事实上,在巴黎、伦敦等世界大都市,报刊亭都作为文化载体保存下来,政府不仅允许它们存在,而且有意把它们打造成文化的象征。巴黎卢浮宫门口就有报刊亭,而在英国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附近,同样立着报刊亭。这恰恰说明,报刊亭更多发挥的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

  推动报刊亭“逆袭”,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温度,首先,要让保留下来的报刊亭能够正常运转,同时,应当在功能上进一步充实和优化,融合更多文化元素,如在原有报刊和书籍销售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项目,突显其文化属性。

张西流

张西流

【编辑:郭泽华】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