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抗疫救援物资祝福语引发“共鸣”背后

抗疫救援物资祝福语引发“共鸣”背后

2020年04月22日 13:12 来源:南方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抗疫救援物资祝福语引发“共鸣”背后——

  那些传递给世界的暖意

  当著名男高音、歌剧演唱家毛里齐奥·马尔基尼在佛罗伦萨的家中阳台上为整座城市献上《今夜无人入眠》,一批来自中国的援助意大利物资,贴上了这首咏叹调的歌词——“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

  眼下疫情全球蔓延,救援物资是必要的,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种祝福语也是有需要的。

  疫情打开了一扇共情的窗。蕴含着细腻情感、悲悯情怀的祝福语,以其独特的形式传递着温暖的力量,成为连接中外情感、表达抚慰之意的桥梁。中国抗击疫情的艰难时刻,曾感受到来自世界的暖意;如今,我国也在贡献自己的温暖与力量。

  “疫情下的语言,被人们重新认知。”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赵春利认为,语言是工具,它的背后折射的是使用者的精神世界、知识文化与思维深度。

  南方日报记者 黄楚旋 统筹:郭珊

  发挥心理调适的作用

  “黄海相望远,浓情越山川。”这是佛山市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炽东邀请佛山一中的校友创作的诗歌《飞越》里的一句话。王炽东希望,贴在发往韩国大邱和釜山物资上的话,能传递佛山人民的美好祝福。

  王炽东说,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贴在日本援助中国物资上的诗“刷屏”时,他眼前一亮,有强烈的共鸣。

  “诗歌与情感密切相关,在调动人类共通的情感上具有优势。”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刘学兰眼中,通过诗歌的鉴赏、创作,能够起到宣泄情绪、调节心理的作用。因此,防疫物资上的诗歌具有“特殊的心理干预效果”。

  刘学兰认为,疫情会对每个人造成持续的压力,包括病毒威胁、行动受阻、未来变得不可控……这种环境下,个体容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而诗歌仿佛是“解药”的一种——可以通过认同、净化、领悟,发挥心理调适的作用。

  “当我们的情绪发生巨大波动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寻找美的东西。”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王珂认为,从古至今,诗歌都承担着重要的启蒙与宣教功能,更重要的是“诗是美的”,符合人们对审美的本能需要。

  他谈到,诗词等祝福语贴在防疫物资上,对人们起到了心理层面的稳定、镇静作用,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涉及的“山川”“风月”等自然意象又调动了人们的语言和图像思维,在品读诗句、发挥“语言智能”的过程中缓和了恐慌情绪。

  “诗歌引发共鸣背后,是其潜藏的‘社会支持’力量在发挥作用,让个体感觉到自己不是被孤立的,是跟很多人在一起共同面对危机。”王珂认为,诗歌背后所蕴含的互帮互助的国际关系,也给大家带来较强的信心。

  多元化的表达被“唤醒”

  契机也很重要。王珂认为,诗词走红网络之时,正是人类与病毒展开全面对抗后的一段胶着期,诗词恰到好处地满足了每个人作为平凡个体的本能需求,回应了人们对生命的渴望。

  除了诗词,脱口而出的“武汉加油”这类通俗易懂、简洁有力的话,是紧急情况下被普遍接受的语言。

  不可否认的是,各种蕴含鼓励的诗词为疫情下的人们打开了一扇窗,更多元的表达开始被“唤醒”。赵春利介绍,如果感觉语言匮乏,该反思的并非语言储备的不足,而应该追问人们接受的教育、深度思考的能力。

  人们普遍拥有感受诗词的能力,也有强烈的情感需要表达,之所以不会用,症结在于快节奏生活、碎片化阅读、自媒体传播影响了语言的使用及人们对词汇的掌握。赵春利分析,本世纪以来,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广播电台”,个体的说话方式、内容乃至腔调都可以广泛传播,“在特定的语境下,语言也就愈发简短”。

  “高等院校的学科分类渐趋精细,也导致了学生在本专业以外的基础学科知识有所欠缺。”赵春利指出,认知水平为人的口语表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话语资源。因此,他建议,高等院校应当重视文史哲等人文社科领域的课程,将之作为普及基础知识的公共学科予以开设,侧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育。他透露,在大学里,逻辑课、哲学课乃至音乐欣赏等课程常常是选课时的“爆款”,“可见在语言表达、推理能力、思考深度等方面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

  “人文教育所培养的,是‘大写的人’。”疫情中涌现的许多极富人文精神的仁人志士深深震撼着王珂,“当尽了最大努力仍身处困境之时,当驻足在个人利益与人类命运的临界点之时,是人文主义精神,让个体不惧牺牲、敢于面对真相。”王珂呼吁,现代教育要重视人文教育,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

  用诗歌滋养下一代的心

  “好的诗歌,应该是指向今天的。”安守家中的王芗远也被抗疫援助物资上的诗词所打动。作为2011年第二届广东小学生诗歌节一等奖获得者,王芗远年少成名,此后10年,他与诗歌相依相伴,如今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是一名艺术史论专业的大三学生。

  王芗远认为,诗歌不应脱离现实体验,相对于哲学家、科学家“公理式”地探求事物的本源,诗人往往在非公式化的语言里,更有温度、深度地展示世界的真理,“一首好诗,可以承载一个时代的重量”。

  在广州市番禺亚运城小学,语文老师梁丽梅以十年如一日的诗歌教育,为孩子筑起一道不惧风浪的大坝。

  从2009年开始,梁丽梅自费搜集了市面上可购买的现代童诗,并将其编辑、打印成“日有所诵”的诗集,用于所带班级在一、二年级时期的诗歌教学。“两年来,他们背了两百多首童诗。”梁丽梅介绍,三年级之后再转入古诗文、童书的阅读。作为一线教师,梁丽梅在十年耕耘中发现,诗歌的“种子”能在不知不觉间深植于一颗颗童心中,孩子们的气质、谈吐乃至关注点,都随着诗歌诵读一点一滴在变化。“有时候他们随口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句诗。”梁丽梅相信,多彩的童年、富足的精神,能帮助个体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在往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怎样的磨难都不会轻言放弃,“因为坚信世界依旧美好,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不可能”。

【编辑:黄钰涵】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