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韩国“去汉字化”导致屡闹笑话——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论:韩国“去汉字化”导致屡闹笑话
2009年01月15日 08:11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有两条这样的新闻——

  一是:韩国网民抗议日本某动画片中的韩国人,“不仅依赖日本人,还叫中国人哥哥”,据说已经发动一万人在网上签名。

  另一条是:多位韩国前总理联合签署建议书,以“全国汉字教育推进总联合会”的名义,敦促现任总理李明博尽早在小学实现正规的汉字教育,不能再把汉语当作外语,而应当作同韩文一样的“国文”。因为由于自1980年以来的有意“去汉字化”,已经导致了韩国出现诸多文化危机。一般网民乃至一般学者,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催激下,容易头脑发昏,以至于把许多文物文化都说成发源于韩国,制造出世界笑话。但是,韩国政治家们的理智和冷静,使他们发出了理性的声音。

  这真是让人感慨之余又哭笑不得的事儿。站在韩国人的角度,“去汉字化”的心愿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为了增强本国文化的主体性,为了以自己的方式和角度去看历史,为了提升自己祖先的血统,以激励后人等等,这都可以理解、无可非议。如果韩国人能按照他的意愿完成他的理想,让韩国的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并鹤立鸡群,我们应当为韩国道贺并向它学习。葛建雄教授不久前认为韩国人频频地单方面宣布这是他的、那也是他的等等,这种抢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的天真行为,对中国人有好处,能提醒中国人珍重自己的文化遗产,认真对待自己的历史。

  韩国人没有研究越南早于韩国实行“去汉字化”,已经给越南的历史研究、文化教育乃至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许多问题,一些越南学者正努力试图扭转解决这个问题。韩国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历史研究遭遇断裂、文化沟通出现问题等等。这才有了上述多位前总理联合签署的建议书。

  其实,任何国家和民族,当代人与其历史之间的关系,并非活着的人那么自信地认为自己总是占据主动。历史的惯性力量的延续,往往使得现代人不得不诚信地对待历史,然后才能获取历史的文化营养和文化能量。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新娘”,除了政治功利主义的庸俗理解以外,这句话不仅荒谬而且害人。

  中国人的集体性格,有很多问题,如大众的不讲究、不认真性格。正是这种不讲究、不认真的性格,使中国人自然就带有包容的习惯,有人把这解释为大气,这是拔高了,让一般人不好理解。其实这跟大气不大气没关系,就是不死犟、不讲究、不认真,什么顺手顺嘴都能接受。汉语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内容就是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吸收了不少外来的东西,吸收归吸收,但最终化成了汉语,丰富了汉语、发展了汉语、壮大了汉语。比如中国是中国文化的原生地,日本、韩国是次生地,但是,现代汉语里有许多接受了中国文化次生地尤其是来自日本的词儿,中国人吸收了日本的许多东西,很自然地化成了中国现代汉语的东西。

  文字当然有文化血统的象征意义,但过分地将文字的实用价值从象征价值中剥离,在象征寓意价值上钻牛角尖,只有对自己不利。韩国人“去汉字化”遭遇的文化尴尬,问题可能出在这里。其实,由于曾经极端地“去汉字化”,导致了旅游、商务等等问题的不断出现,韩国近些年已经放缓了“去汉字化”的步子,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让位于现实利益,现实利益对狂热的文化情绪进行了冷静的规劝和纠错。

  作者: 许石林

【编辑:张中江
    更多文化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