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书店如何挺过寒冬期? 严搏非:当成文化来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人文书店如何挺过寒冬期? 严搏非:当成文化来做
2009年02月02日 08:58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人文书店如何挺过寒冬期,如何做到收支平衡,如何做出特色?本报记者专访——

  2008年底,上海季风书园总经理严搏非的名字,出现在一个叫做“创新上海30年风云人物”的榜单中,获选理由是,“十几年的执著,他让季风书园成为上海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一杯咖啡,一壶清茶,季风书园让人在步履匆匆中放慢脚步,涤荡灵魂,成为读书人的精神家园。”而严搏非则就此答谢说,“这是一个鼓励,鼓励我们还在坚持的这项与挣钱越来越无关的工作。我希望在许许多多爱书人的支持下,书店这盏灯能继续亮下去,照亮我们的理性。”

  季风书园遭遇“关闭危机”的风波去年闹了很久,在各界关注下,书店的命运似乎有了转机。本报记者专访严搏非,感动于他的坚持的同时,也对全国多家传统人文书店的运营现状做了一番调查,希望能对传统人文书店在未来的发展之路有所梳理。

  季风书园“关闭”风波

  10年来,“季风书园”已经成为上海林林总总的书店中被文字提及最多的地方,也是南来北往的文化人碰撞思想和火花的聚集地。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在上海只能逛一间书店,那就是“季风”。而书店老板严搏非自己也非常自信地说,“在不亏损的前提下,提供新鲜活泼尖锐的言论,同时能提供思想交流平台的书店就是好书店。季风就是这样的书店。”

  然而,这个被视为上海“文化地标”的“好书店”,在2008年却险些遭遇到了“关闭”的危机。1998年在上海地铁陕西南路站地下过道开张的季风书园,2008年底店面租赁合同到期,季风书园需要与书店的物业管理者进行新一轮的续约谈判;10年间,上海的物业价格迅速蹿升,合同到期后租赁方势必要提高租金价格,陕西南路地铁站这一商业黄金地段的价格就绝不是本来就薄利的书店所能承受的,季风将不得不面临被别的商铺取代的尴尬。

  消息传出之后,“捍卫季风”的呼声在坊间不胫而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在一场学术研讨会上呼吁出版界联合起来帮助季风书园渡过难关:“上海不能再少一家专门销售人文社科图书的书店了。”在互联网上,更有网友发起了“一起来捍卫陕西南路季风书园”的活动,引起了数千人的响应。很多读者发出了“请留下哈贝马斯与哈根达斯做伴”的呼吁。

  2008年整个下半年,严搏非几乎都在为保留季风书园而四处奔波。2009年初,终于有消息传出称,季风书园续租一事已尘埃落定,新签合约得到了非常实惠的折扣,“如今续租的租金是把书店一半的面积按10年前标准结算,而另一半面积则按最新价格结算,新价格肯定低于20元每天每平方米。”尽管严搏非对传言中的“折扣”予以否认,对续约谈判的具体进展也三缄其口,但季风迄今依然在营业却是事实,店里甚至还张贴出了“招聘营业员”的启事,这让所有为书店前景担忧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不过,度过这场危机也并不意味着季风的日子就会好过,季风书园的利润相当有限却是不争的事实,严搏非在谈及季风书园的前景时表示,愿意“仅仅保本经营,甚至不惜不赚钱”,这多少有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式的悲壮。他甚至表示自己的愿望是这辈子一直把书店开下去,“因为这是一件乐趣大于收益的事情。你只要在有足够的商业精明的同时,更多地把它当成文化来做,就会觉得收支平衡”。

  传统书店

  世界局面不乐观

  2007年,法国书商协会和法国政府文化部图书与阅读署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法国的独立人文书店正处于崩溃的边缘,那些规模较大的独立书店已被收购,规模小的仅够糊口,而小书店中有三分之一每个月挣到的钱还不到全法最低水平。素来书店文化浓郁的英国,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根据英国《书商》的报道显示,从2006年7月到2007年4月的10个月中,英国书商协会的独立书店会员减少了59个,相当于每周至少关闭一家。

  人文书店困境

  的“四大原因”

  2008年5月,复旦大学旁边经营了数十年的“左岸”被迫关门。而此前几年,杭州的江郎书店和三联书店也已经倒闭,曾经盘踞在京沪两地闹市区的“思考乐”书店,几乎是一夜之间关门大吉,成都的“卡夫卡”书店倒闭后,也有多个“卡夫卡”涌现出来,但最后也都难以维系。

  著名人文书店们集体面临困境的原因,被认为大致有四个:一是网络书店的冲击,网络书店24小时售书的功能更能满足上班人群工作生态,其海量图书信息及较低的价格也是传统书店所不具备的;其次则是人文书店们的“性格”,人文书店很少卖大众畅销书和教材,这就丧失了很大一块利润空间;再次就是运营成本,店铺租金、地价的持续走高;最后,公众阅读欲望的缺失,也是造成书店不景气的原因,开社区书店的“书生”邱小石表示,“我们的社会就没有让人闲下来的机制,来我这里的人实际上不认为书贵,但是就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有钱却没时间,是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只有物质极大丰富以后,才有精神生活的消遣。这个过程至少还有10年。”

  书店经营成功范例:

  特点鲜明、模式新颖者胜

  “读易洞”:家庭作坊式

  那么,人文书店的未来命运究竟会如何?也未必就是人人都很悲观的。实际上,已经有一些特点鲜明、模式新颖的人文书店成了这个行业的佼佼者。譬如家庭作坊式的“读易洞”。2006年开业的“读易洞”设在北京高档商住社区SOHO内,他们吸引的是SOHO业主和这里上班的白领。“读易洞”主人邱小石对书店理念的诠释是,“我们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阅读的空间和可能,希望通过邻居之间的口耳相传让更多人知道读易洞书房,尽量用一种顺理成章的方式让大家对书房有浸润式的认知,而不是强硬地灌输给他们。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的调调,我们也不是任何人都欢迎。”而在书店的经营上,“读易洞”也开创了很有特色的“图书置换”:全款购书,阅后返还时此书的50%款额冲抵下一本书的购书款。

  “时尚廊”:多功能艺文空间

  2008年刚刚在北京开业的“时尚廊”,则主打艺术设计类图书和港台版书。时尚廊负责人许志强介绍说,“这些书都是读者从网上看不到,买不到的。我的目标是把书店做成全国最好的艺术书店。”目前,“时尚廊”摆放的主要是国内外时尚流行杂志、国内外艺术设计杂志和图书、流行时尚文化图书、传媒电影类专业图书、饮食文化与美食评鉴、旅游类图书等,其中大部分为引进版,港台图书也占很大比重,显然这都是网络书店的盲区。许志强说,“之所以有这样的定位,是因为我们看中了艺术设计类图书的巨大市场潜力,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有几百万名设计人员,他们需要新的理念来充实自己,而且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也很强。”而在形式上,“时尚廊”也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书店,还是一个餐厅和咖啡厅,一个集画作展售、讲座、产品发布、剧场表演、电影欣赏、摄影棚等于一体的多功能艺文空间。许志强认为:“后书店时代已经到来,图书可能在书店中仅占一小部分,到书店看看书、喝喝咖啡或者买个有意思的纪念品,将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

  万圣书园:幸福为学

  而已经拥有15年历史、被视为人文书店界“神话”的北京万圣书园,现任“掌门人”刘苏里在谈及万圣的经验时则表示,“第一,它是一个卖书人站在买书人的立场开的一家店;第二,它相信‘路未绝,再坚持’的做事哲学;第三,决不改初衷——概括四个字是‘幸福为学’。仔细想来,这三件都与万圣不同时期主人的愿望与禀性有关。说得大一点,万圣有自己超出商业的为事哲学;普通一点讲,万圣是在‘曲线’做生意。”他强调说,至于未来人文书店的命运,“我以为,其存亡绝不在连锁书店多寡,亦与数量无关,全在操作者认识、对待的能力”,“面对恶性竞争,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建立起一个体系。恶性竞争环境容易摧垮一间书店,但很难击败一个体系。万圣多年来把书店当体系经营,或许是我们‘应对冲击’的正确选择。”

  作者: 刘放

【编辑:张中江
    更多文化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