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忆解放军入北平盛况:"钢笔和枪"印象最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亲历者忆解放军入北平盛况:"钢笔和枪"印象最深
2009年02月04日 12:04 来源:竞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纪念北平和平解放60周年(上)

  大军进北平 和平一甲子

  六十年,按中国的传统纪年方式这是一个完整的甲子。六十年前的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正阳门举行了庄严的入城式。伴着北平群众喜悦的欢呼声,人民解放军雄赳赳、气昂昂地从永定门、正阳门……一路走进了北平城,入城式揭开了这个古老都城新的历史篇章。

  战地记者回忆入城盛况

  War correspondents recollect the pomp when the army entered Peking.

  “正午12点半,军乐团士兵奏着《解放军进行曲》,大军进入了北京城。当时的前门大街真是万人空巷啊。”出生于1928年的楚氾是辽宁人,作为一名战地记者随大军解放北京那年他刚刚21岁,今年他已经81岁了。

  自从1955年回到北京任解放军报主编之后,楚氾就再没有离开北京,而他的东北口音也早已经听不出来了。“我当兵之后就离开家了,都多少年了,哪还有什么口音啊!”

  虽然时间已经过了60年,但当年的景象对楚氾而言仍历历在目。“因为我是记者,所以行动很自由。我看了北平的第一眼,更想看看北平百姓看到我们第一眼时的印象,特意跑到了队伍的最前面。周围的老百姓真是很高兴,一帮学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编的秧歌舞,随着军乐就扭起来了。”

  北平的大学生在当时是群众的主导,胸前别着三角形的徽章,和队伍一起前进。“我还遇到了我高中时的同学,三年没见面了,当时在东北,我参军了,他考上了大学,真是难得啊!”忆起当年的事,楚老话匣子就合不上了,这段记忆已成为他一生的铭记。

  入城部队7小时穿越京城

  The army passed through the city within 7 hours.

  据《中共北京历史》记载,1949年2月3日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初六,那一天北风呼啸,天气很冷。人民解放军举行了解放北平的盛大入城仪式。入城部队分两路,一路从南苑出发,从永定门入城,经永定门大街、前门大街,过前门,进入东交民巷,再经崇文门内大街、东单、东四、北新桥、太平仓,与另一路从西直门入城的部队会合,再折向南行,经西四、西单、西长安街、和平门、骡马市大街,由广安门出城。

  楚氾回忆说,整个进城行列浩浩荡荡,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前头已经出了和平门,后头还在向永定门拥进。在群众的热烈欢迎中,入城队伍于下午5时由广安门出城。隆重而又热烈的入城式到此结束了。这天的情景为北平市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据楚氾所说,军队的纪律是十分严格的,进城前要对每个战士进行审查,政治立场要坚定,群众关系要良好,服装要整洁,对于妇女的观念要正确。战士们不敢多说话,不敢正视妇女。

  入城战士别着钢笔学识字

  Soldiers had become literate.

  “我忙前忙后了解老百姓对咱们解放军的印象,当时战士们着装整洁,而且每个战士的上衣兜里都别着一支钢笔。不过在百姓看来我们的部队有些过于严肃,不善言语。”楚氾提起这个就忍不住大笑,“我们的战士都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很单纯,而且纪律严明。后来军队为此还特意下令,要改善我军过于严肃的军态,要活泼起来。”“有的战士在行进中,就是靠前一个人的背包上的字来识字的。”楚氾介绍说,从每个人身上都带着钢笔就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解放军是很崇尚文化的,钢笔和枪成为了解放军留给北平百姓的最深印象。

  从12月1日到第二年4月15日,战士们在北平待了四个多月,战士们在临走时向领导提了两个请求:看京剧、逛故宫。但是最后只看了一场马连良和程砚秋的京戏,故宫最后没有批准进入。“我一直住在颐和园外面,守门的士兵我都认识,可是就是没敢进颐和园,故宫也是6年后再回北京时才第一次进。想想当时严格也是对的,十万大军啊,要不可真乱了套。”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