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段崇智:为何融会中国与西方是大学的使命?

分享到:

东西问|段崇智:为何融会中国与西方是大学的使命?

2023年06月21日 19: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新社香港6月21日电 题:为何融会中国与西方是大学的使命?

  ——专访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甲子连心,任重志远”,今年是香港中文大学(下称“中大”)创校60周年。中大校长段崇智早前在校庆启动礼致辞中提到,中大创校时已肩负结合古今、连结中西、成为国际性大学的理想。

  近日,段崇智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回首自己负笈美国留学的往事,再想到这间本地顶尖学府一贯坚守的办学理念,他深信,融会中国与西方是大学的使命。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今年是中大创校60周年,也是您上任校长的第六年。您认为中大有哪些特质或精神值得坚守发扬?

  段崇智:中大的使命是“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这个使命虽然是60年前赋就的,但到现在还是很适用。中大是一间高等教育机构,大学的任务在于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及知识型经济的发展。我觉得中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而神圣的任务,就是培养一批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且将来对社会、对国家、对全球都有贡献的领袖人物。有时我上班前,都会想起那两句话“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当我们遇到难题的时候,可以回望初心,也就是这两句话。

香港中文大学大门。周文怀 摄

  中新社记者:在您心目中,一个理想的中大学生应该是什么样子?

  段崇智:一定要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首先要认识我们的身份是什么,中大一直有中华文化传承这门通识教育课程,最近我们加了两个课题,一是认识中国;另一个是中国宪制秩序与香港。为什么这个很重要呢?我在美国多年,知道美国小孩从幼稚园开始就念《效忠誓言》(The Pledge of Allegiance),从小就建立起身份认同感,我认为香港的同学们也要知道自己的身份,而且应该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之后怎样发展事业则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

  第二就是对社会有责任感。我常说,中大是一间有公益心的大学,我们的毕业生在学校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够为香港、国家和世界尽责任。现在地球最要紧的是可持续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在通识教育课程里,差不多有超过60门课程都涉及可持续发展这一议题。联合国全体成员国在2015年通过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s),列出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内容。中大是很多大学联盟的成员,在开会时,所有大学都同意未来将朝着这17个方向去发展。

2019年第三十届香港书展上的香港中文大学展位。鱼小海 摄

  中新社记者:请您具体谈谈过去几年中大在融会中西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未来如何在大学文化中进一步体现中西结合,并培育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学生?

  段崇智:从我个人经验来说,几十年前我一个人去美国念书,什么人都不认识,身边大部分都是美国人,最令我难过的就是思乡之情。我跟一个朋友说,中国人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很想家,想父母和兄弟姐妹。我以为他听听就算了,没想到在第一个学期感恩节的时候,他拉着我说,我知道你很想家,这次感恩节你就来我家吧!我开了三四个小时车到他家,他父亲在家里等我,不认识我,却视我如儿子一样。

  这位同学到现在还是我的老朋友,我永远都记得他和他父母对我那么好,他父母还在时,每到圣诞节我一定会写一张卡片寄给他们。我觉得这就是人跟世界连结的方法,有爱心、有认同、愿意为人着想。

  融会中国与西方,就要从人开始。中大独特的地方在于“书院制”(中大全日制本科生可选择一所书院,成为该院的一分子。每所书院都有各自的文化,汇聚在一起塑造了中大的精神面貌),而书院是最好实现人与人连结的地方,因为书院的学生既有来自本地,也有来自内地或其他国家及地区,我们可以先帮助学生把内心的烦恼解决好,他们以后或许就会成为老朋友。

香港中文大学善衡书院。梁霞舜 摄

  学校之间的学术合作也是这样,互相帮忙以后也许就可以“桃园结义”。此前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校长带了一个团队来,我们在聊天时,发现大家都在进行多项前沿生物科技领域的研究,于是决定合作,我们先派一个小队伍过去,他们再派一个小队伍过来,深入了解彼此的研究,这就是交流最好的方式。

  中新社记者:过去几年,香港特区政府致力于推动创科发展,其中生命科技是重点发展领域,投入大量资源。作为曾负笈海外的生物医学家,您认为香港与外国大学在相关领域的教育及科研方式、氛围等方面,有何不同?这当中是否有本地大学值得借鉴的部分?香港在这一领域有何发展优势?

  段崇智:现在到了21世纪,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连ChatGPT也出现了,那么在科技创新方面人类的地位究竟在哪里?还有什么是留给人类去做的?

  我想在生物医学、生命科学领域,人类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因为生命医学是关于人,最后的受益者也是人,我们需要什么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

2023年5月,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搭载香港中文大学大豆固氮菌菌株“根瘤菌”升空,并顺利到达中国空间站。这是香港首个参与在太空进行空间搭载实验的农业研究项目。图为该项目标本。李志华 摄  

  至于怎么去做,我个人意见是我们在实验室做的东西,要直接贯穿到临床范围。

  香港的科研其实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正式开始发展的,以前大学主要教书,这就是我当初为什么选择离开香港去美国念书,因为那时香港没什么科研。不过现在香港的科研真的做得很好,上面水源丰富,水是滚滚而来,而水桶的水一直都在,甚至可以说这个水桶越来越大。所以中间那条水管是最重要的,如何结合上面的水源跟下面水桶的需求,现在要好好地设计起来。

  我们的优势不只是在基础科研,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我们也挺成功,现在已经有4个独角兽公司由中大教授或校友创办,另外我们在深圳成立的研究院也是教育、科研、创新“三条腿”走路。我们有一个“众创中心”,提供给中大的校友、师生设立初创公司,有创意的中大人都可以到这个基地发展,这里目前有超过80家公司。这个基地很重要,因为一个公司刚刚起步的时候,钱不多,还要处理人力资源问题、政府税务问题等,现在我们通通替你处理好了,你只要进驻。

  这个概念其实有点像美国硅谷,以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就有类似的设计,给校友去那边开一个小店,接着很多像雅虎这样的公司就都出来了。

  中新社记者:中大是香港首批踏足大湾区的大学之一,请谈谈中大大湾区之路的考虑。

  段崇智:这是中大前任校长刘遵义教授的远见,2006年中大跟中国科学院合作,成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起初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当初的用意是既然中科院和中大都拥有很好的科研基础,那是否可以携手在大湾区内开始做一些事情?到现在成绩有目共睹。

  之后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刘校长的带领下,有三个初衷及目标:第一是在大湾区内用中大的办学宗旨建立一所面向世界的大学,贡献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第二是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第三是期望带动香港与内地城市的合作。我们的初衷是把港中大的优良办学传统带入内地,实践中大的教育理想。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赵瑜 摄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中大可以扮演什么角色?

  段崇智:我们能够贡献给大湾区发展的有好几个方向,第一是教学方式,“书院制”是中大独特的传统,我们跟很多内地大学分享中大的模式及经验。深圳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及清华大学等也都设立书院,在书院发展方面我们有许多互动交流的空间。

  第二就是科研,我们在科研技术方面做得很好,如果能够把我们进行的科研项目带去大湾区发展更好。

  第三是人才交流,现在“通关”后,很多内地大学来访问中大,大家都很渴望进行交流、合作。

  最后一点,就是回归到我们的使命——“融会中国与西方”。我们拥有非常广阔的国际网络,我们跟全球各地的大学有超过460个合作项目。有时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内地大学要跟外国大学合作可能存在一些困难,那么中大就可以担当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完)

  受访者简介:

  段崇智,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现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利国伟利易海伦组织工程学及再生医学教授。段崇智教授为国际知名生物医学科学家,专注肌肉骨骼生物学及组织再生研究,成果涵盖基本科学、工程学、转化及临床应用。他领导一项跨学科研究项目,探讨与肌肉骨骼组织发展、生长、功能、健康等有关联的生物活动,并利用研究成果研发技术,以修复因创伤、衰老受损的骨骼组织。

【编辑:叶攀】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