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不能"太近视" 师生热议非专业学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大学生学习不能"太近视" 师生热议非专业学分
2009年01月07日 14:51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湖北部分高校将非专业学分纳入教学计划并与毕业挂钩

  本学期,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在高校内首次启动了学生“一笔字”测评。学生需在25分钟内正确抄写600个汉字,学校则从字形、力度、流畅度、可识度、整体感等5个方面进行总评。如果学生毕业前“一笔字”还不及格,将无法毕业。

  为增强学生素质,增加就业筹码,近年来,一批与专业不相关的课程纷纷被高校纳入教学,并和学生将来能否毕业“挂钩”。

  非专业学分最高占到了40%

  作为对本科教育实施学分制的进一步深化,华中师范大学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30个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这30个学分涉及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社会工作、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等6方面。学生毕业时,学业成绩单和素质拓展学分成绩单同时装入学生档案。

  与华中师范大学实施的素质拓展学分不同,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提出并实施了“素质学分制”。素质学分由专业素质学分和非专业素质学分两大部分组成,非专业素质学分占总学分的40%。学生毕业时,如果非专业素质学分低于各专业规定的学分数,即使总学分达到规定的最低学分,也无法毕业。

  据悉,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自2003年开始研究实施“素质学分制”,至今已有5年。该校2008年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非专业素质教育和学分的规定更加明确和详细,涉及创新、创业、素质拓展、演讲、读百本好书、一笔字、一口话、一手文章、社会实践等40多个方面。

  据了解,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对学生毕业需要达到的非专业学分也均有明确规定。

  高校师生热议非专业学分

  “现在就业竞争这么激烈,大学里主要应该学好专业知识,学那么多与专业无关的东西,将来还不知道有没有用”。众多高校纷纷将一些与专业人才培养并不相关的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与学生未来能否毕业直接挂钩的做法,在高校师生中引发热议。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本科生4年总学分为240个左右,对于学生毕业必须修够不少于80个非专业素质学分的要求,有的学生表示不理解,但有的学生表示欢迎。计算机专业学生小鹤说:“专业学习平时太枯燥,非专业素质教育既是对专业教育的一种调剂和补充,也是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途径。”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大学期间总学分为170个,对于必须修够30个“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的规定,有的学生抱怨加重了学习负担,有的担心修不满无法毕业,也有的认为此举让很多事变了味,但也有学生认为此举“对以后找工作、积累社会经验有好处”。

  据悉,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为了全面推行素质学分制,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将非专业素质教育和学分纳入教学计划,并设置学时和学分。与此同时,该校还在全国高校中建立了第一个非专业素质教育学院,专门负责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教学组织和测评。“一笔字”测评即由非专业素质教育学院组织实施,合格者可获得1个素质学分。

  大学生学习不能“太近视”

  前不久,武汉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发表调查报告称,2008年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缺口率为22.7%,比2007年上升近8%。也就是说,目前用人单位在大学毕业生招聘计划中,还有22.7%的名额未招满。一方面大学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满。这一奇怪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认为,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缺失,即过分偏重专业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要么被忽视了,要么没有形成系统。在赵作斌看来,大学生要成为优秀人才,需要从一条腿走路变为两条腿走路,也就是既具有优秀的专业素质,还要具有优秀的非专业素质,这样才能成为具备成功素质的人才。

  “对于一个对自己生活负责的大学生而言,完成这30个素质拓展学分并不难,是最基本的要求。”华中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刘宏达表示。他介绍,《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拓展学分制度实施办法》实施前校方作了调研,大多数人都能完成学分。他认为有“反对声”很正常,任何新生事物都会经历质疑,但从长远来看,该制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压力再大也要推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多年来倡导在全国理工科院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华中科技大学的人文讲座已经举行了1300多场。“人文讲座听的人很多,但我也知道有的学生4年都没去过一次。不去听讲座吃亏的是学生自己。”在杨叔子院士看来,“张口闭口”谈有用没用的人“太近视”,有时候无形的东西才是最有用的。记者 程墨 通讯员 朱建华

【编辑:侯冬华
    更多教育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