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授称自主招生成"小高考" 折腾考生和学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高校教授称自主招生成"小高考" 折腾考生和学校
2009年01月06日 10:50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赶考了四五所大学,只能选择一所填报

  核心观点

  元旦小长假,多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盛况空前。一些考生疲于各地赶考,一些学校出题剑走偏锋。这种扎堆式、各自为战的自主招生,俨然是一场场的“小高考 ”。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应该是考生可以同时获得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然后根据学校、专业、奖学金等进行选择;应该是高校和考生,都既是选择者,也是被选择者

  今年元旦小长假,全国多所高校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的考生元旦3天参加了3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穿梭于不同城市之间,在赶车和赶考中度过。全国各地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总数未见统计,但这个数字估计不会少。仅上海的两所高校——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考生就分别有1.2万人和近9000人。可谓盛况空前,其情形不亚于高考。

  不仅是人多,考试的内容似乎也开始“新奇化”。比如,有的高校出了这样的题:“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要求从语法角度分析这两例病句错在何处。更奇怪的是这样一道题:让考生模仿把 “语重心长”误解为“语言说的太重了,心里长时间难过”的方式,再造几个“错成语”。这道题被不少考生认为有些“无厘头”,甚至让有的考生发出“高中三年白学了”的感慨。

  始于2003年的部分高校5%的自主招生试点,旨在逐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同时给考生增加选择学校的权利。不过,上述情况表明,当下高校各自为战的自主招生,俨然是一场场“小高考”,对考生也是不小的折腾。

  首先,是对考生精力的折腾。比如,3天赶3个地方参加3场大考,有多少考生能吃得消?虽然高校也提醒,考生应理性选择,不应盲目报考,但是,高校是否考虑过,对考生而言,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如果能多一条出路,有多少考生愿意放弃?

  其次,是对考生财力的折腾。来回赶考,坐火车、住旅馆,开支肯定不会少,有些考生从未出过远门,又要经历如此密集的日程安排,家长难免要陪同。这些花费,对于中等收入家庭来说尚可承受,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或许有不少贫困家庭的孩子因此放弃了一些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主招生的公平性。

  其实,这样的招生,对高校何尝不也是一种折腾?自主招生的高校认为,自主招生就得自主考试(这其实是对自主招生的误解),可考试的性质其实还是学科考试,大同小异,区分度并不大。而独自举办考试,各校将花费一大笔费用。同时,出题也颇费脑筋,可谓绞尽脑汁,现在看来,有些考题甚至开始剑走偏锋。

  按照现行自主招生规则,参加各校自主招生,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必须参加高考,必须在高考志愿填报中,把给予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填在第一志愿(传统志愿填报地区)或A志愿(平行志愿填报地区),否则,将失去自主招生资格。也就是说,一名考生参加四五所高校的自主招生,如果都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却只能选择一所学校填报,最终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所谓的“自主招生”,不过是高考录取优惠争夺,不是学校和考生双向的自主选择。

  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应该是考生可以同时获得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然后根据录取学校、专业、提供的奖学金等进行选择,学校在这样的招生中,既是选择者,也是被选择者。同样,考生既是被选择者,也是选择者。

  自主招生应当成为现行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录取方式,扩大高校和学生的选择权,同时给一些在某方面确有专长的学生,甚至是偏才、怪才脱颖而出的机会。但目前这种扎堆式的自主招生考试,可能难达这样的目的。自主招生究竟应该怎样举行?高校应该怎样体现自己的自主性?这有待于各高校不断探索。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各自为战,求奇、求怪、求偏恐怕不是方向。  (熊丙奇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本报记者 汪晓东整理)

【编辑:侯冬华
    更多教育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