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吴志良析“一国两制”澳门经验:拿回历史话语权很重要

吴志良析“一国两制”澳门经验:拿回历史话语权很重要

2019年12月02日 13:38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社澳门12月2日电 题:吴志良析“一国两制”澳门经验:拿回历史话语权,这项工作很重要

  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龙土有

  回归将满20周年之际,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日前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表示,1980年代以来,澳门知识界整理、出版文献档案并作大量研究,拿回历史话语权,这项工作很重要,助力特区形成了新的政治共同体价值观。

回归将满20周年之际,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日前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专访时表示,1980年代以来,澳门知识界整理、出版文献档案并作大量研究,拿回历史话语权,这项工作很重要,助力特区形成了新的政治共同体价值观。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刘舒凌 摄
回归将满20周年之际,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日前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表示,1980年代以来,澳门知识界整理、出版文献档案并作大量研究,拿回历史话语权,这项工作很重要,助力特区形成了新的政治共同体价值观。 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近来,“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经验受到海内外多方关注,带来不少认真的讨论。

  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澳人治澳”、把握好“一国”和“两制”的关系、适度开放博彩业、改善民生、发挥着强大职能的社团网络等,是澳门20年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除此,吴志良在澳门基金会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时补充了一项重要经验——在历史的研究、解释方面,澳门知识界拿回了话语权。

  关于澳门历史,吴志良告诉记者,长期以来中葡史学界各说各话。1980年代起,澳门知识界开始大量挖掘、整理、出版历史文献档案,希望还历史以原貌,带着家国观念做了大量研究。他说,后来,我们就发现,历史话语权其实也等于政治话语权,解释了什么是正确的、真实的、客观的、科学的。“澳门把历史的话语权拿回来了,这项工作很少人提起,但非常重要。”

  吴志良认为,它使得澳门人甚至在回归之前,就清楚地认识到澳门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不会似是而非地认为,澳门和内地是一种隔离关系,觉得“我跟西方很亲近”。他说,中国这个地方(指澳门)只是因为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才跟西方有了接触,有了较强的世界性,但这不等于它是西方世界一部分。

  回归后特区形成一个新的政治共同体,吴志良指出,澳门需要新的价值体系。拿回历史话语权,对于这个价值体系的建立有直接帮助,社会的主流民意、主流价值得以建构起来。

  “这有什么好处?”他强调,一个社会形成了主流价值,这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论,避免社会的撕裂。

  吴志良说,纵观现当代反帝反殖民运动,很多新生政权的政治发展都不是很顺利。原因就是没建立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殖民者建构的知识体系与被殖民者的认识角度,即使不完全对立,也是截然不同的。组织新的政治共同体时,即使只是部分接受原有知识体系,也要面对内部的政治对抗,继而影响经济、民生,整个发展都不顺利。

  吴志良认为,经过几百年风浪,澳门人从骨子里认同“国家好,澳门才会好”,知识界关于澳门历史的研究、解释也起了很大作用,让这种经验在澳门薪火相传,继承下来。他说,如果爱国的基础是牢靠的、爱国者的主体是巩固的,那么“一国两制”的实践过程即使有起有伏,但大方向不会改变、犯错的几率就小。“澳门的成功,其实成功在这里。”

  吴志良学历史出身,在大学教授历史课程,他主持的澳门基金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编辑本地历史文化丛书。记者采访时获吴先生赠送作品《悦读澳门》一书;当中《回归本真,亲近历史》一文,回顾了澳门基金会自2005年开始筹备、数十位澳门史学者组成的国际团队共同撰写《澳门史新编》的过程。

  他写道,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历史是当地居民创造,唯有通过居民的讲述、阐释,历史才更具本真性。《澳门史新编》一改以往由非本地人主导话语权的状况,为建立澳门历史新的解释体系创造了一个良好开端。澳门曾经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解释这座城市和社会发展史,使澳门在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等方面,澳门史学界仍然任重道远。(完)

【编辑:王诗尧】

港澳新闻精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