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进博会一年来,上海的三大任务完成得怎么样?

进博会一年来,上海的三大任务完成得怎么样?

2019年11月04日 20:51 来源:中新网微信公众号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作者:高志苗、樊中华、李金磊

  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在即。回首首届进博会举办一年来,各项协议开花结果,各国企业共享中国发展机遇,收获了更多市场红利,进博会的溢出效应也让世界各国老百姓受益。

  与此同时,赋予上海的三大任务稳步推进,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于11月5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张亨伟 摄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于11月5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中新社记者 张亨伟 摄

  承压破冰,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开启“未来之城”

  在首届进博会上,上海被赋予了三大任务: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来,这三大任务稳步推进,初见成效。

  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先行启动面积为119.5平方公里,从去年11月在首届进博会上首次提出,到正式揭牌,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

  上海临港新片区强调要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挂牌两个多月来,临港新片区新注册企业达1329家,集中签约了62个项目,涉及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260亿元人民币。

  目前,包括寒武纪、科大讯飞、商汤科技、图森未来等知名企业已落户临港,寸土寸金的滴水湖畔,“金凤凰”现已起飞。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临港新片区定位更高,更突出投资贸易自由化,突破的程度不亚于自贸港,在别人限制自由贸易的同时,中国选择以开放面对保守,以自由对抗封锁。随着临港新片区的设立,上海自贸区将更好发挥“试验田”的作用,创造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有助于带动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水平提高。

  “我们跟临港很多公司有合作,像图森未来等企业。临港有便利的海外出口环境,这是上海的名片,我们希望它成为中国的名片,也希望我们能成为这张名片上最闪亮的绿色标志。”博雷顿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监黄鹏宇说。

  资料图:科创板正式开市。张亨伟 摄
资料图:科创板正式开市。张亨伟 摄

  从无到有,科创板为科技创新引入“资本活水”

  2019年7月份,首批25只科创板股票开始在上交所交易,科创板正式鸣锣开市。

  截至11月1日,上交所已受理企业170家,60家注册成功,41家成功上市。上市公司的41家企业,总市值5708.14亿元,平均市盈率65.10倍。

  从无到有,科创板完善了资本市场体系,为资本市场带来“源头活水”。

  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夏立军表示,科创板顺应了中国资本市场制度体系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体现了多方协力、平稳、快进的特点。

  据了解,科创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行业分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13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5家,新材料产业5家,生物产业2家。科创板的设立在金融资本和“科创幼苗”之间构建起桥梁。

  上海外滩。<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记者 张旭 摄
上海外滩。中新网记者 张旭 摄

  内外开放,长三角一体化打造更高质量“创新高地”

  长三角一体化按下“快进键”。今年7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实施,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擘画了宏伟蓝图。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被认为是中国的一次“对内开放”,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其要义在于实现三省一市在科技、人才、产业上的优势协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从G60科创走廊带来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到省市接壤处共建的近100个乡村振兴项目,从高铁连接的“一小时经济圈”,到新近启幕的生态绿色发展一体化示范区,再到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辐射出的深层能量……

  一年间,深度融合的“一体化思维”成为长三角越来越多公司、地方政府、科研单位寻求更广域优势资源配置的基本思路。

  “长三角一体化就是解决一个创新高地和一个产业升级的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蕴懿指出:“原先长三角各省市之间的鸿沟很大,现在则有机会通过上海这个创新高地,引领长三角产业腹地形成更高质量的产业链和国内市场。”

  

【编辑:李玉素】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