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藏区“牛倌”巧手驯牦牛 “高原之舟”变“聚宝盆”

藏区“牛倌”巧手驯牦牛 “高原之舟”变“聚宝盆”

2020年01月11日 18:05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藏区“牛倌”徐华普:7年摸索攻克牦牛养殖难题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春见闻)藏区“牛倌”巧手驯牦牛  “高原之舟”变“聚宝盆”

  中新社四川阿坝1月11日电 题:藏区“牛倌”巧手驯牦牛 “高原之舟”变“聚宝盆”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安源

  “牦牛浑身都是宝,但就是冬季草枯、水干的时候容易得病,我年轻时在山上养过牦牛,不划算、风险大,很快就放弃了。”站在现代化的牦牛圈舍内,四川阿坝州小金县新桥乡村民唐先荣说,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在20多年后重操旧业,而且一年一养就是120头。

图为1月9日,徐华普在牦牛圈舍查看牦牛情况。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安源 摄
图为1月9日,徐华普在牦牛圈舍查看牦牛情况。 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是藏区民众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牲畜。但牦牛自古以来生长在海拔3000余米的高山牧场,野性难驯、惯于放养,难以集约化养殖,不利于草原保护。

  已过不惑之年的唐先荣回心转意再和牦牛打交道,得益于“牛倌”徐华普和冯大荣共同探索出的牦牛标准化养殖“4218”模式。这种模式下,在牧区天然草原放牧生长到4岁左右、体重约200公斤的牦牛,被转移到农区进行100天左右饲养,体重增加约80公斤后出栏销售,从而打破了“高原牦牛不适宜圈养”的神话,也改变了牦牛“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宿命。

  35岁的徐华普出生于半农半牧区,从小跟着父母放牧牦牛,初中毕业后成了一名职业“牛倌”。2006年,一场大雪让徐华普家的牦牛损失大半,如何让牦牛安稳过冬,这一难题让他绞尽脑汁。

工作人员给牦牛喂食。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安源 摄
工作人员给牦牛喂食。 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2007年我将40头牦牛从山上弄进圈舍,但牦牛不买账,有30多头牦牛没出栏就死了。”回忆自己第一次驯养牦牛的经历,徐华普摇摇头说,当时没有参照标准,不知道什么样的牦牛适合圈养,看到牦牛用牛角顶人,还是只能用鞭子将它们打回去的老办法,却不知道那是牦牛畏惧陌生环境的自然反应。

  2008年,徐华普从亲戚朋友处借来4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继续牦牛圈养试验。就这样,试验持续7年,无数次挫败后,徐华普最终完成了牦牛圈养、短期育肥、健康养殖三个阶段的探索。

  “牦牛进入圈舍后需要的是人性化的管理,在前十天你需要给它们梳毛,让它们听见你的声音,一点点适应新的环境,消除心中的恐惧。”徐华普说,牦牛在野外常食中草药,他们就在秸秆、玉米秆中掺杂大黄、羌活等中草药,用与天然牧场类似的味道打开牦牛的味觉,让它们愿意在圈舍内进食。

打破“高原牦牛不适宜圈养”神话。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安源 摄
打破“高原牦牛不适宜圈养”神话。 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2014年,在西南民族大学生命与科学研究学院专家的帮助下,徐华普将原有养殖模式迭代升级为“4218”模式,并在小金县推广。考虑到养殖牦牛需要一定资金、技术,徐华普还设立了枯草期“收购”“寄养”牦牛、贫困户代养牦牛后又回收等模式。

  唐先荣去年起从采用“4218”模式的专合社领回了120头牦牛喂养。他在春秋两季分别以每斤13元的价格“购入”60头牦牛,养殖100天后专合社以每斤3元的差价回收,这样每头牦牛的收入在千元左右。

出栏牦牛被深加工。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安源 摄
出栏牦牛被深加工。 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过去村民的玉米秆、豌豆杆都属于废物,焚烧会污染环境,还容易造成山火。”小金县新桥乡党委书记张继刚介绍说,“4218”模式下将玉米秆、豌豆杆经过发酵处理后变成饲料,这些村民过去只能堆肥或闲置的东西从2016年开始可以卖钱,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收益。

  “4218”模式在藏区得到迅速推广。目前小金县已建成牦牛标准化养殖场73个、养殖专合社13个,圈养牦牛的方法被推广到西藏、甘肃等地。采用该模式的小金县鑫宇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还将出栏的牦牛进行深加工,开发了系列牦牛产品,并与韩国先进集团签署了牦牛产业健康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虽然已攻克牦牛圈养难题,但每日清晨,徐华普仍保留着和工人一同为牦牛调制草料,进入圈舍观察牦牛的习惯。“喂养任何动物都需要靠近才能了解,一只牦牛是否健康,看它眼神、粪便和鼻梁上的水珠就知道了。”徐华普告诉记者,今年他将和小金县畜牧中心、西南民大专家继续改进草料配方,提升国际养殖管理水平,推动雪域“高原之舟”走向世界。(完)

【编辑:于晓】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